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落幕!数据要素如何开启新征程?
以“点燃数据要素新活力,引领数字中国新航程”为主题的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已圆满落幕。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新形态,正日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打造以数据为核心驱动的数字经济,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大数据这一重要应用场景,对数据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有充分的预判和准备。应对疫情挑战,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效。自疫情爆发以来,大数据技术被广泛运用,不仅在信息服务领域大放异彩,而且在精准防控、恢复生产和线上办公等多个方面均实现了卓越成果。行程信息检索、疫情发展态势通报、发热门诊分布图、防疫知识热门搜索等大数据工具,极大地提升了公众获取疫情资讯的便捷性;快速核酸检测、实时风险预警、溯源追踪、远程医疗诊断、疫苗研究、物资调配等大数据应用,在抗击疫情的全过程中展现了关键性作用;防疫健康码、复工复产电力指数、疫情热点分布图等大数据工具,为恢复生产和复工提供了坚实保障;而在在线会议软件、远程办公系统、直播教学等“抗疫利器”中,大数据的运用同样广泛。在大数据助力下,中国抗疫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成果。
推动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大数据技术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基石角色。依托各级大数据扶贫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对扶贫对象的精确识别,有力推动了真实扶贫、精准帮扶的实施;依托大数据对致贫原因的个性化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策略,确保政策执行到位,直击关键,有效促进扶贫工作;借助大数据云监督技术,严控扶贫资金使用,对扶贫进展和成效进行实时跟踪,从而提高了扶贫工作的成效。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大数据的贡献不可忽视;展望未来,为确保脱贫成果的持久稳固,需顺畅衔接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并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大数据无疑将扮演更加关键的支撑角色。
政务服务发展势头迅猛。大数据技术在此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实现了“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的愿景。随着各级政府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持续优化升级,众多原本需要前往实体服务大厅办理的事务,如今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即可在平台上轻松完成。在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各地政府相继推出了政务服务应用程序,使得政务服务得以从“网上办理”拓展至“手机端办理”。目前,基于云平台的政务服务模式正逐步推广,众多涉及不同区域和部门的政务事宜,民众仅需在线提交申请,即可实现“跨地域办理”。
https://img1.baidu.com/it/u=891788240,2309958918&fm=253&fmt=JPEG&app=120&f=JPEG?w=751&h=500
新时代教育旨在提升人们的获得感。依托大数据的强大支持,信息化教育的新模式孕育出了更为“量身定制”的教育形式,充分满足了学生对于学习和成长的个性化需求。众多创新型的智慧教学平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们将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和互动功能融为一体,构筑了一个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的“移动”课堂。大数据人才质量评估系统正在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人才资料库,并逐步推进对人才个体的精确识别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借助大数据的智慧校园,校园的各项工作、学习及生活环境得以智能化升级,极大地便利了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办公,同时也促进了新时代教育从管理向治理模式的不断演进。
推动消费体验迈向新高度。过往的线上购物模式有效解决了代购难题,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更是让购物体验变得更加个性化。众多覆盖生活消费各领域的流量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消费者需求与偏好的精准分析,实现了产品与服务与用户需求的精确对接。大数据技术能够精确识别真实需求,这有助于供给方减少经营中的不确定性,提高生产效能;同时,它还促进了供应链的简化,增强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减少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从而在供需两端创造了巨大的利益空间。借助大数据的“直播带货”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最直接的参与感受和丰富的娱乐享受,而且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民和从业者站在了销售的最前沿,使中国的农民们能够扛起现代科技的“金扁担”。
推动文化娱乐产业迅猛增长。在公共文化领域,众多社交媒体平台在数据科技的助力下,已深入民众日常生活,使得众多人从文化娱乐产品的消费者转变为创作者,无论是讲述故事、评书,抑或是制作纪录片、短剧,众多有内涵的UP主展现出了不逊于专业机构的实力。在传统文化领域,大数据技术的创新让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生,它们与教育、旅游、动漫游戏等行业实现了深度结合,"云展馆"和"云旅游"等新兴模式应运而生,线上展览和博物馆直播成为热门趋势,人们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享受到沉浸式的3D立体场景,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智慧城市的建设至关重要。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子智能地图,已演变为出行中不可或缺的导航利器,日常生活中的得力“向导”,它不仅能预测道路拥堵、人群聚集以及旅游热点,还能提供餐饮、住宿、购票等全方位服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不仅推动了购票的无纸化进程,还实现了刷脸快速通关和安检的便捷化。依托交通大数据资源,借助构建“智慧城市”平台,我们能够对城市交通实施全面、立体的诊断与优化措施,从而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的整体状况。
https://img1.baidu.com/it/u=2907950927,35309838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22&h=500
构建全新的医疗健康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通过建立在线预约挂号、远程医疗服务、电子病历、医患沟通、医疗信息查询等多个服务平台,智慧医疗体系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有效缓解了看病难、挂号难等问题。同时,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医疗系统亦为某些特定疾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诊疗。借助大数据资源,我们能够构建监管“云”平台,实现食品药品的“全程留痕、信息可追踪”监管模式。同时,大数据也促进了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诸如致病基因信息库、营养大数据平台等项目,已经在探索建立和应用阶段。
社区生活将变得更加智能化。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社区智慧安防系统精准锁定服务中的难点和盲区,实现了人员通过面部识别快速通行,车辆通过刷卡便捷出入,对人、车、房屋实现了全面无死角的管理,显著提升了社区的整体安全水平。依托大数据技术搭建的社区信息处理系统,犹如“在线管家”般,为居民实时提供报修报事、网上办事等多重便捷服务,同时还能对公共设施实施自动化监测与管控,为社区治理的智能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为确保构建更高层次的平安中国,我们积极提供坚实保障。通过构建社会治安全面感知生态系统,实现了对人员、车辆、物品、事件等的常规预警及即时管控,有效促进了盗窃、抢劫、诈骗、寻人等涉及民生的案件迅速破获。近年来,凭借大数据资源库的强大支持,以及DNA比对、人脸识别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众多历史悬案得以破解,显著增强了打击犯罪的威慑力。借助对犯罪相关高频词汇进行的大规模数据整合及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我们能够对犯罪活动进行事前预警,从而更加有效地保障民众的安宁生活。
作者担任华北电力大学大数据与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员;参与该课题的成员包括苑广颖、王伟丽、马力凯、孙纪以及郭东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