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4-30 11:24:32

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解析 12345 书法握笔 10 要之执笔稳不宜紧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法图片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最为奇妙的艺术,它凝聚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表达“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书法图片,希望你们喜欢 。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法图片欣赏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法图片1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法图片2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法图片3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法图片4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法图片5

书法握笔10要

一、执笔要稳不宜紧

https://img0.baidu.com/it/u=3762876310,155867748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51

前人常说“执笔在乎便稳”,把笔掌稳,笔管就能端正,“笔正则锋正”,如此便于中锋和中侧锋结合运笔。不过执笔不能过紧,过紧就会死板,写出来的笔画会泥滞不流畅。“执笔欲死,运笔欲活”这种说法不符合逻辑,“牢牢紧握,从背后突然拔不掉”这种说法显然也不科学、不可信。米芾深知笔法,他在《海岳名言》中说,学书贵在弄翰,就是说把笔要轻,这样自然手心就会虚,能振迅天真,出于意外。书法难以学好,古人大多是因为执笔过紧,而今人则多是因为执笔不稳 。

二、指实掌虚要适度

执笔时“指实”,意味着五指执笔都要切实做到实在、坚实,从而使用笔能够得力;“掌虚”,即手掌需保持空虚状态,不能弯曲手指堵塞手掌,要达到所谓“掌能容卵”的程度。如此一来,运笔便能既稳实又灵活,易于将字写得健美。然而,这些都需做到适度才好,不能一味地求实求虚,要是超出了限度,就会导致僵而不活,进而影响运笔。用那种过于“虚掌”的所谓“龙眼法”来写字,写出的大字没有力量,写出的小字也不灵动。实际上,“虚掌”有利于通过手指来运笔(也就是运指),要是不运指或者对运指造成妨碍,那么“虚掌”的作用也就没那么大了。

三、执笔高低要适当

执笔高低有讲究,其标准依据字体类别、大小以及笔管长短来定,不能统一而论 。虞世南说:“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 。这是依照笔管长度和字体类别而言的 。从字体大小来看,写小字时执笔位置要低一些,从笔管长短来看,笔管长的话执笔要高一些,笔管短则执笔要低一些。不过总的来讲,执笔低些会更得力。梁峨在《执笔诊》中指出,“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 ,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

四、注意锤炼无名指

五指执笔能否做好,关键在于无名指是否得力。无名指平时使用较少,存在既笨且弱的问题。执笔时,即便有小指辅助,它仍难以发挥“格”笔的作用。这常常会影响书写的笔力。比如逆笔缺乏逆趣,勒笔缺少涩势,钩、挑、撇等笔画不够劲健等情况,都和无名指“格”得不够灵活有关系。因此,要尽量去锤炼无名指,还要加强小指的助力,让小指真正发挥出“格”笔的作用,这里的“格”笔包含拒、揭、托、挑等运作,这确实是执笔的一个诀窍 。

五、运腕也要运指、肘

古人谈论书法时,存在片面性的问题,比如他们说“死指活腕” ,又说“当使腕运而指不知” ,还说“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等 。写一寸以下的字,仅需运指即可;写一寸以上的字,需运腕并结合运指;写盈尺的大字,不但要运腕,还得运肘;写更大的字,主要依靠肘和肩关节的活动 。郑构在《衍极》中讲:“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魏、晋间帖,掌指书也” 。郑构这番论述,切中了书法的关键 。书法那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微妙之处,大多体现在指法方面,所以没有亲手传授就无法领悟其中的精妙。“书法中绝”,主要是因为运指法失传了,因此欧阳修在感慨“字法中绝”的同时,就指出了运指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何越强调“死指活腕”,就离魏、晋法帖越远,以至于陷入“欲换凡骨无金丹”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

六、悬腕悬肘要苦练

写好大字的关键在于悬腕悬肘,要练好这一高难技巧需循序渐进,第一步先将腕提离桌面,让衣袖挨着桌面作为依托,这与垫枕的“枕腕法”不同,第二步用肘作支架将腕悬起,第三步既悬腕又提肘,然后逐渐提高做到高悬肘,同时可兼用“回腕法”,把手向身子靠近些,还可以把座位垫高一些,以便于悬腕悬肘。也能够使用黑板,或者涂黑几张废纸,拿旧笔蘸着清水来挥习。通过勤奋学习、刻苦练习,实现心手相应,便能够挥毫自如了。不然的话,眼睛看得准但手很笨拙,“腕下有鬼”,是没办法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家的。

七、区别大小笔执法

写小楷和写榜书笔法差异大,因此要留意大、小笔执法的区别。比如,用碴笔写榜书,需五指摄管,不能用“五指执笔法”。用斗笔写盈尺大字,“掌虚”不如“掌实”得力。张旭说:“往往兴来,五指包管”。当然,只有挥毫自如的人才能如此用笔。

八、执笔与书风有关

https://img2.baidu.com/it/u=4172401010,196621536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032

执笔方法与运笔书写存在直接关联,进而能够对书品风格产生影响 ,这个道理虽简单 ,然而一般人却不太理解 。比如 ,采用“鹅头法”和“扭臂法” ,便很难创作出超逸流美的作品 。用笔单调之人 ,其书风必定较为单调 。那些漠视笔法的人 ,其作品笔画篆隶不分 ,隶楷无别 ,形态如同枯木死蛇 ,又似破笛烂绳 ,这便是明证 。所以,哪怕是那些能够挥洒自如进行书写的人,也有必要多掌握几种执笔的方法,将它们结合起来运用,从而使作品的风格更加丰富 。

九、发扬执笔的古法

自三指、四指和五指执笔法被混淆后,人们知道居高临下作书时宜用三指或四指执笔,也知道举笔书壁时宜用三指或四指执笔,然而人们遗忘了三指执笔的“拨橙法”是写篆书最适用的方法,还忽略了隶书和魏碑的侧锋用笔,秉笔时不宜管直锋正,而应有所敬侧。这样的“古今阻绝”,成了后人难以写好篆、隶和魏碑的重要原因。因此,发扬执笔的古老方法,既方便于掌握不同字体的用笔方式,又容易将一些书体书写得好。

十、注意执笔的身法

古人十分重视“心正”和“笔正”的关联,实际上“身正”与“笔正”的联系也极为紧密。书法是具备实用和审美二重性的高级艺术,有着“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这种奇妙特性,既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又得下艰苦的临摹功夫。要是坐、站姿势不端正,不但会直接对执笔运笔的效果产生影响,还会损害身体健康。青少年处于发育成长阶段,老年人需要强化保健,他们都应当留意写字的身法,要端正身体书写,以此正确用笔,进而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有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

至于那些不通用或者不常用的执笔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作解释,这里就不再说明了。执笔是笔法的基础,只有执笔得法,运笔千变万化的灵活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创作出完美的书艺作品。同时,执笔也要遵循“有法必有化”的法则,做到法中求化,以此促进笔法的健康发展。

看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书法图片”的人还看了:

1.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书法作品欣赏

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书法作品

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书法欣赏

4.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书法

5.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毛笔书法图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解析 12345 书法握笔 10 要之执笔稳不宜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