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创始人学历天花板崔维星,德邦零担物流领域的发展之路
在物流行业这个“草根”聚集的领域 崔维星被视作创始人学历方面的天花板 1992年 崔维星从厦门大学会计系毕业 1994年 崔维星加入广东国际货运公司在中山新开的“速达货运公司” 正式踏入物流领域 1996年 他凭借“崔氏货运”招牌单干 仅用一年就让公司资产达到20万2010年,德邦营收突破26亿元。它收获了钟鼎资本、鼎晖投资和新开发创投超1.98亿元的资本助力。其市场份额比排名第二的天地华宇多出一倍有余。当时,德邦成为零担物流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从经营模式来讲 德邦一直实行直营制 早期 快运行业头部玩家都是直营制 但由于德邦规模和体量不断增大 其他玩家在直营制中找不到机会 于是开始各自探索类似快递行业的加盟制
在公司管理方面,和其他快递物流企业的粗放式管理不同,德邦较为特别。德邦很早便引入IBM、麦肯锡、埃森哲等十多家全球顶级咨询公司合作开展咨询项目,这种投入力度在当下国内快递物流界十分罕见。在崔维星眼中,采用华为的打法、借助咨询公司的帮助,正是德邦在快递、快运行业立足的法宝。
崔维星全身心投入大件快递后。他每年亲自为快递员发金砖。这一传统一度成为物流行业中的一段佳话。
2018年4月德邦年度大会上,崔维星给82名快递小哥发金砖。每块金砖大半斤重,价值10万。金砖总重约56斤,价值820万元。这82位小哥过去一年连续12个月达五星标准。五星标准有硬性要求,即“大件快递送货上楼”这些金砖总值4410万元
然而崔维星多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己是个“保守”的人。他说自己做事表面上挺慢。会做得深入些。研究得透彻些。还更希望公司稳步前行。但商场如战场。虽说能把控自身节奏。可近两年快递快运市场风云变幻。当竞争对手拼命快跑时。小步前进就意味着落后
崔维星的“保守”成为了业内共同的认知。崔维星曾向记者透露,德邦在快递业务尚未正式开展前,已前前后后花费5000万。但直到2013年前才正式进军快递市场。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此时已错过最佳时机。开始时太过保守,公司觉得做电商件档次低、不赚钱。等到真正打算发力时,为时已晚。”该业内人士表示。
上述公告还同时表明,本次交易需要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局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还要取得批准。并且要履行受让方内部审议流程。本次交易只有在约定的交割先决条件全部满足后才可实施。最终能不能完成交割以及交割完成的时间仍不确定。
上市四年利润腰斩
“曾和顺丰王卫每两周通一次视频”
德邦曾是零担之王。如今它卖身给了京东。德邦由盛转衰。其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
四年前的7月2日夜晚,崔维星站在北京水立方聚光灯下。他一举撕掉贴在德邦身上22年的“零担”标签。他正式宣布德邦更名为“德邦快递”。此时物流圈不少业内人士有的在讨论。有的质疑不解。
这是德邦非做不可的转型。有位长期观察快运行业的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讲,大概在2018年,德邦在快运领域的市场份额,已开始遭到安能物流、中通快运、顺丰快运等后来者的蚕食。并且上市后业绩增长的压力,也迫使德邦得向市场传达出新的资本故事
该业内人士称 大件快递与快运界限模糊 德邦的大件快递业务 不过是从左口袋到右口袋 所谓的大件快递增长 并未真正使业务收入大幅增加 而这也被视作德邦上市后业绩与市值持续下滑的根本缘由
自2018年宣布从“零担老大”进入快递红海后 德邦快运业务曾一度缩水 多位高管接连出走 公司利润直线下滑 2021年上半年 德邦快运业务营收在连续三年缩水后首次增长 但如今看来 一切都有点晚了
过去三年 快运市场已发生巨大变化 顺丰快运 安能物流 中通 百世快运 都给曾经的“零担之王”带来了冲击 2019年 德邦全年快运营收107.46亿元 顺丰快运为126.59亿元 德邦近十年来营收规模第一的位置 首次被顺丰快运超越 2020年 顺丰快运业务营收185.17亿元 又一次超过德邦快运
在经营数据方面,德邦始终难以给出令市场满意的成绩。在近期发布的2021业绩预告里,德邦宣称,2021年公司预计盈利0.7亿元至1.9亿元,同比减少67%至87%。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预计亏损范围在1.6亿元至2.7亿元之间。这还是德邦十年来首次扣非净利亏损。
上市之初德邦股价最高点为30元。如今德邦市值已缩水超60%。这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对其产生收购兴趣。
一位与德邦关系密切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此前。阿里、顺丰等都和德邦高层有过接触。该人士透露。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曾和崔维星有过长时间频繁接触。甚至每两周通过视频通话了解德邦运营最新情况
实际上,顺丰早年打算进军快运业务时,便萌生了收购德邦的想法。然而,由于德邦当时“零担之王”的地位稳固,且被外界视作零担快运领域的“小顺丰”,顺丰只能放弃。此前,菜鸟也曾与德邦有过接触。但当时崔维星提出“低于200亿不卖”,最终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https://img2.baidu.com/it/u=3672491037,3534632577&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26&h=463
2018年崔维星带领德邦登陆A股市场。上市前夜答谢会上他专门提及要与顺丰开展“差异化竞争”。崔维星还说“德邦是48岁的自己带着平均年龄35岁的高管在拼搏,顺丰是48岁的王卫带着平均年龄49岁的高管在奋斗,这便是两个公司的不同之处”。他言语中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
德邦最终没能避免被收购的结局。一位物流行业投资人告诉记者,德邦此次决定出售自身是最佳时机与选择,“再拖延价格可能更低”
连收两家“小顺丰”
京东补齐最后一块拼图?
德邦于物流行业经长期积累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宝藏”。然而,其却“归属”京东。这既让人感到意外,可一切似乎又在情理范围之内。
一位物流投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确认了这一说法:早在2019年,京东就已与德邦有过接触。不过还没有等来两家的消息。2020年8月14日,京东先斥资30亿元控股跨越速运。跨越速运在业界素有“小顺丰”之称。它拥有航空网络。主打高时效。始终坚持直营模式。服务于B端企业。
第二年,京东航空出现。2021年8月3日,中国民用航空局网站有信息表明,江苏京东货运航空有限公司申请筹建已获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初步审核通过。京东要补齐航空货运板块,且在顺丰航空高端件的核心区域,其发展势头很猛。
除补短板外,对于长板的延长,京东也动作频频。
2022年2月,京东完成增持达达集团。基于此次增持,京东将持有达达集团约52%股份。近年来,在达达承接后,京东在即时配送领域优势明显。
不过,这仍不是京东的最长板。
至此京东对中国物流资产持股87.19%
京东增持中国物流资产。这无疑再次强化了其既有优势。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物流资产是国内最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开发商及运营商之一。截至2021年。其业务分布于近20个省市。还有近40个物流园。并且营运了接近200个中大型物流设施另外 中国物流资产是国内物流园运营方中出租率较高的之一 其平均出租率超90% 它与聚美优品 本来生活 顺丰 小米 博世 格力电器等企业都保持着合作关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京东物流上市时,其提交的上市募资计划用途提到,要把募资净额的55%用于投资仓储、综合运输、冷链、跨境、大件及“最后一公里”配送网络。在不断扩大的京东物流版图上,大件以及强干线的综合运输尚未大力投入。
对中国物流资产的增持,京东无疑再次强化既有优势。图片来源:
该投资人士向记者表示,德邦被视作最适合京东物流收购的优质标的,主要因其硬件资源价值高。强干线以及大件运输能力的补足,基本可看作是京东物流尚未补齐的最后一块重要拼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到2021年6月时,德邦快递设有30486个营业网点。还有143个分拨中心。以及140个仓库。其规划了2057条干线线路。自有车辆达15524辆。已基本达成覆盖全国各处的目标。在干线运输方面。对京东优势的家电家具大件产品配送能力而言。是很好的补充同时 德邦具备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体系 包括FBA 国际快件 电商小包 多式联运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京东提升跨境物流业务拓展能力 助力其向外发展
实际上要是把京东近年来对外投资的企业列个清单。会发现大手笔的并购、控股、注资大多集中在京东物流这个京东的基本盘。京东物流以物流能力作为核心。在“买买买”的过程中。其一体化供应链的边际效益不断显现出来
千亿巨头的较量:去对方腹地里竞争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表示 未来国内民营物流公司 只会剩下京东与顺丰两家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 京东物流成为继顺丰之后 第二家年营收突破千亿的物流企业
https://img0.baidu.com/it/u=3176221390,80590576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58
把时针拨回到2017年。那时京东物流正值独立。它为未来设定目标。目标是“五年收入规模过千亿、外部客户收入占比过半”
当时,在中国快递物流版图中,由几家民营快递组成,尚无一家公司营收突破千亿。顺丰在2017年总收入仅710.94亿元,到2019年营收才破千亿。对刚独立的京东物流来讲,千亿是个天文数字。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形势发生变化,仅仅用了四年时间,京东就提前把天文数字变为了眼前的现实。就在刚刚(3月10日)发布的上市后首份年报表明,2021年京东物流的总收入达到了1047亿元,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2.7%。其中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为591亿元,同比增长72.7%,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56.5%(首次年度收入占比突破50%)
从京东在物流领域的投资版图来看。京东接连拿下跨越速运。京东成立航空货运公司补齐航空短板。京东现又收购德邦提升干线运输等能力。京东物流屡次三番直捣顺丰腹地。
“快递茅”顺丰怎会坐视不管。顺丰尚未公布2021年最终业绩。不过按月度数据口径统计,顺丰2021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其营收达到2060.84亿元。同比增长35.81%。
这还是顺丰年收入头一回突破2000亿大关。相较于千亿营收,迈进2000亿大关是一次质的飞跃。实际上,经过2021年一整年的经营调整,顺丰业绩底部或许已确定,将步入业绩修复期。快递主业稳健,相应亏损项目可控,在利润优先的经营思路下,顺丰业绩有望逐季改善。
2021年5月17日,顺丰房托挂牌交易,它是首个赴港上市的物流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同年9月,顺丰完成对嘉里物流51.5%股权的收购,是通过全资子公司进行的。2021年12月,顺丰同城成功登陆港交所,其独立化、公司化运作仅短短两年多时间。
特别是对嘉里物流进行并购。这一举措强化了顺丰的供应链。还强化了顺丰的国际物流服务。并且进一步提升了顺丰在综合物流服务方面的水平。同时也提升了顺丰在一体化供应链物流体系的建设能力。
其实,近几年,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常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调整、联盟合作等方式,向下整合技术及服务能力。其目的是实现横向拓展多元场景,纵向深耕垂直领域,提升物流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最终向更高阶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提供商转型,在此过程中驱动市场进一步整合,提升集中度。
顺丰创始人王卫把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当作顺丰发展下一步的关键所在。顺丰发展到一定阶段,业务版图初具雏形是必然的,这也是京东物流上市就明确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商定位后一直强调的未来方向,京东物流的业务版图更加宏大复杂
针锋相对。民营物流的战场上,最终谁会留存尚未可知。在仓配领域,顺丰与京东战略方向趋同。在干线领域,顺丰与京东战略方向趋同。在即时配送领域,顺丰与京东战略方向趋同。在航空领域,顺丰与京东战略方向趋同。未来,更大范围、更高强度的竞争即将到来。
三年前,若要回忆能在行业激起浪花的收购事件。那得追溯到2017年。当年苏宁耗资42.5亿元全资收购天天快递。以“猫狗狮”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零售巨头们。其落子的物流版图愈发清晰。战略意图也愈发清晰。市面上好的物流标的,能看得见的,几乎已被瓜分完毕。
三年之后极兔进入市场打破了菜鸟领衔的通达系之间微妙的平衡。极兔以68亿收购百世国内快递业务之后外界对于“下一个是谁”的疑问和争论接连不断。
在物流布局方面,阿里旗下的菜鸟,一直借助投资入股等手段,与通达系达成紧密的利益关联。菜鸟曾有过收购德邦的想法。最终,通达系中最后接纳阿里投资的韵达,于2020年成为德邦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6.5%
其实不难想象,阿里对韵达的持股仅为“象征性”的2%。菜鸟和德邦之间的间接关系比较“脆弱”。二者利益绑定程度不高。这或许是顺丰、京东渴望拿下德邦的背景原因之一。
如今德邦正式进入京东阵营。顺丰会受影响。菜鸟在快运、大件快递市场标的上选项减少。菜鸟话语权是否被稀释需从长计议。无论怎样。2022年物流寡头们已在出清前夜“起舞”
记者|赵雯琪王郁彪
编辑|刘雪梅 卢祥勇 杜恒峰 易启江
校对|程鹏
|每日经济新闻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