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越绝书中散文的含义及相关例句引证解释
基本含义播报编辑
例句
(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用太白星守护。天下学校解散。文人儒士失去职业。战乱大规模兴起。荧惑星出现并守护(后面应当有缺失的字,文意不完整) 。所引用内容不见于《史记》 ,出处也不详。依据文义,似乎应当读作:用太白守之,天下学校散,文儒失业,兵戈大兴,荧惑守(后当有缺字,文义不足) 。
其起始与终结,若能秉持中和之道并探究始终,那么即位安稳之时万物便安定;若不秉持中和之道,不探究始终,那么尊贵之位就会倾颓,万物也会离散。如此,周文王周武王的功业,夏桀商纣的行迹,便能够知晓了这里“文武”指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它与后面的“桀纣”形成对比。前面的“散”字和“文”字的含义没有关联。
引证解释
文采焕发。晋代木华所著《海赋》中有“若乃云锦散文於沙汭之际,绫罗被光於螺蚌之节”一句。木华,字玄虚,是广川人。《海赋》收录于《昭明文选》卷十二。对此句下注解说:“意思是说在沙汭的边际,文采如同云锦;在螺蚌的壳节处,光芒好像绫罗。毛苌的《诗传》中说:‘芮,就是涯的意思。’芮和汭相通。曹植的《齐瑟行》中有:‘蚌蛤被滨涯,光采如锦红。’”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提到。其言:“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此所引内容出自《文心雕龙》卷二《明诗》第六,是评论《古诗十九首》的句子。此句与上句《海赋》中引文,意思均为散布、铺陈。)
文体名。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都叫散文。文学概念演变、文学体裁发展,散文概念也有变化。某些历史时期,把小说和其他抒情、记事文学作品统称散文,用来区别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
概念
散文是以文字作为创作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它属于文学里的一种体裁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里 散文与韵文 骈文相对 它不追求押韵 也不追求句式工整 这便是广义上的散文
这是狭义的散文
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一方面是说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另一方面是说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一方面是指中心集中,另一方面是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从根本上来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人与事则是“散”的,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能叙述事件发展。能描写人物形象。能托物抒情。能发表议论。作者可依内容需要自由调整。可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针对散文立意而言。也就是说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一定要明确且集中。不管散文内容有多广泛。也不管表现手法有多灵活。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来写作。写作时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推进。能够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以此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让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优美意味着散文语言清新明丽,也很美丽。它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行文如同涓涓流水,叮咚作响。又似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指散文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能描绘出生动形象,勾勒出动人场景,显示出深远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向来有“美文”的名号。它不但有精神层面的见解、优美的意境。还具备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时常阅读一些优秀散文。不仅能够丰富知识、拓宽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能够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的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列子·黄帝》中有列子“乘风而归”的说法。列子还对尹生说了一段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这里“心”与“神”相通。张湛注释《列子》时,把“心凝形释”说成了“神凝形废”。
什么叫做“神凝”呢?《黄帝》篇里有句话叫“用志不分,乃疑(通凝)于神”。它指的是用心专一。当然,这里的“神”与“凝”,并非停滞、枯死的。而是如《周易·系辞·上》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思是,“神”能够超越空间自由驰骋。具体到文章写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说。“神”是有趋向性的。“神”是富于动感的。
至于“形”的含义,《乐记》中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表述。钱锺书先生将其解释为“‘形’者,完成之定状”。钱先生还引述了亚里士多德论“自然”的五层含义。其中第四层含义是,“相形之下,尚未成形之原料”,即“有质而无形”的状态。第五层含义是,“止境宿归之形”。这种从“原质”“原料”到“成形”的说法用于文章写作。就像钱先生所讲的,春天的花鸟是具有“形”的天然物色,而有吟诗癖好的人却把它们当作“诗料”。这表明作为“诗料”的“形”包含着“题材”的内容。“吟安佳句”是具有“形”的词章。这表明作为诗文的“形”就是指“词章”,涵盖语言、结构等方面。我在上文所论“形”的概念,也具有同这里所引说法的一致性。
总起来看,论述散文创作某种特色时惯常运用的“形散神不散”这一提法,其“神”与“形”的含义或许是从《列子》“神凝形释”中取喻而来。运用“神凝形散”或“神收形放”等话语赞美散文的构思谋篇,在概念上虽属于借喻。但它同《列子》的提法具有相当的对应类比性质。且用语简括,概念现成,有较强的表现力。那么 散文研究领域里的“形神”说被承认 被沿用 原因之一就在于此
线索
线索是作者用来串联材料的东西。它可以是“红线”。也可以是“寄托物”。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https://img0.baidu.com/it/u=4235809709,108688162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2
6、以主要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要留意,线索的类型以及它在具体文章里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是双重的,存在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情况。线索在文中的体现,大多在标题、开头、结尾以及过渡段的段首、段尾等地方。而把握文章的气势、整体脉络与倾向,是把握线索的关键所在。
两种解释
古代文学里 散文涵盖古文 骈文以及辞赋 骈文和辞赋大体属于韵文范畴 然而在行文体制方面 它们更贴近散文
现代文学里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它指的是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文学作品与文学体裁。其中涵盖杂文、随笔、游记等。对于它有着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 是指在诗歌 小说 戏剧之外 所有具备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了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 还涵盖通讯 报告文学 随笔杂文 回忆录 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发展 许多文体自成一家 散文范围逐渐缩小
狭义的散文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文学样式。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
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分类播报
编辑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也叫记叙散文。它主要是叙事。叙事情节不追求完整,但是很集中。叙事中的情在字里行间有所渗透。它侧重于从叙述人物以及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里反映事物本质。它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依据这类散文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又能把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
以事件发展作为线索。偏重对事件进行叙述。它能够是一个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像许地山的《落花生》那样。也能够是几个片段的剪辑。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陈运和的《自贡,曾出了位不朽的英烈卢德铭》。在叙事时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和小说叙事最明显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
全篇围绕人物展开。它常常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粗线条描绘。着重展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以及精神面貌。就像鲁迅的《藤野先生》。它与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物形象是否真实。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也叫写景散文。它是一种散文。这种散文会描绘景物。还会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及激情和意愿。
这类散文注重表现作者思想感受。它会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它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与描绘。不过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特点是抒情性强烈。它要么直抒胸臆。要么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便描写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其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陈运和的《登峨眉就像登诗》
以描绘景物作为主要内容。这类文章常常在描绘景物之际抒发情感,要么借景抒情,要么寓情于景。会抓住景物的特点,依照空间变换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将观察的变化当作全文的脉络。生动地描绘景物,不仅能够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还能够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有效地表现主题刘白羽写了《长江三峡》 陈运和创作了《长江,中国的腸;东湖,武汉的胃》
哲理散文
哲理,是对感悟的参透。是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是理念汇聚而成的成果。是睿智凝结的结晶。它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国内外都有体现。它涵盖广阔的世界。能穿透人生与社会。寄寓在人生百态和家长里短之中。在思维领域展现出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捕捉哲理闪光的瞬间。用笔墨将其呈现。写出内涵丰富、耐人品味的美文。时常去涵咏这类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也会经历洗礼和得到升华。这种内在的作用毫无疑问是非常巨大的。
哲理散文借各种形象参与生命真理,进而揭示万物间的永恒相似。它因深邃及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带来审美效果。这种效果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且观念具有震撼性。要把握哲理散文体现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其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文化积淀。比如尼采的《我的灵魂》
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超越日常经验意义与自身自然物理性质,构成本体象征表达。它摒弃浅薄。它达到与人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醒悟与精神畅快。我们从心灵平静转为灵魂震颤。我们超越一般情感反应,居于精神顶端。
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哲理散文是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内涵更丰富,不会显得单薄。它融合了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
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从本质意义讲是思想表达对情感有所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者在对生活感悟时情感参与其中。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和想象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并非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读解出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便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鉴赏技法播报
编辑
散文鉴赏的重点在于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进行散文鉴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者写得含蓄的诗文,常常会安置“眼”。鉴赏散文时,要尽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从而领会作者写作的缘由和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不同,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甚至一景一物。不是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https://img1.baidu.com/it/u=2600824342,379336940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48
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托物寄意。为让读者具体感受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对所写事物作细致描绘。还会作精心刻画。即所谓“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串联式,比如在《猎户》中,从尚二叔到百中老人再到董昆。辐射式,像《土地》以土地为中心展开,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假托式,例如《白杨礼赞》。屏风式,如《风景谈》。要注意丰富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如此才能体会文章神韵,领会更深刻的道理。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大特色在于语言美。好散文的语言凝练。好散文的语言优美。好散文的语言自由灵活。好散文的语言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富于哲理。优美的散文富有诗情。优美的散文充满画意。杰出的散文家有着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且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又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而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且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还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陈运和的散文语言诗化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 会因内容而有所不同 像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 锋利似匕首 《好的故事》的语言 绚丽若云锦 《风筝》的语言 凝重如深潭 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能更深刻地体味散文内容
5.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要展开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要展开联想。还要进行补充。要把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融合。以此丰富作品意境与形象。进而填补文中结构空间。
鉴赏问题播报
编辑
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要着眼于文章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先写深秋晚景,以此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接着从历史回到现实,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深化主旨,结尾含蓄深沉地表明志向。基于这种整体阅读,再来回答题目,便能洞察清晰,应对自如。
了解背景能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不少散文创作受环境影响。所以了解文章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要认真阅读注释并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之后,国统区民众发起了反内战活动。国民党当局却做着不正义之事,违背形势,制造了声名狼藉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极为悲愤,坚定地倡导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胆小怕事、只顾自身的行为极为愤慨,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剖析创作过程,知晓作者的创作想法与思想情感,再与原文相对照,试卷里的问题便不难寻得答案。
借助想象来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归属于文学领域,阅读散文时要发挥联想与想象。要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从而与作者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走向繁荣与强大的心陈运和在散文《自贡,曾出了位不朽的英烈卢德铭》中歌颂了卢德铭。卢德铭是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百名英烈之一。他影响深远。这使得自贡为恢复卢德铭故居作出了贡献
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类散文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比如《报秋》(1999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且情文并茂的散文,蕴含着生活哲理。作者借助玉簪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便是“玉簪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明确技巧能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时掌握常见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提高阅读效率与答题正确率。常见的有:①比喻,比如《人·兽·鬼》中“兽”“鬼”各指什么;②反衬,像《报秋》里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强;③对比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阅读散文时要瞻前顾后。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讲述自从有了知音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与渴求。第二、三、四段描述知音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便能回答上述问题。二者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完整回答。
最后要说明的是,阅读散文得留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追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要点。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借物抒情,要尽量体会象征手法。但更重要的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探寻“散文的心”,用自身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发展历程播报
编辑
先秦
包括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侧重论说,像《论语》《孟子》《庄子》皆是。历史散文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记述历史事件、人物的文章书籍都属此类,比如《左传》
两汉
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将传记散文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东汉之后,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开始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称作汉赋四大家。
唐宋
古文运动起到推动作用。散文写法变得日益繁复。文学散文得以出现。不少优秀作品产生。像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此时涌现。
明代
先是“七子”以拟古作为主要创作方式。而后唐宋派提出主张。其主张作品要“皆自胸中流出”。唐宋派中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其注重体现“义理”。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总结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分为13类。有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近现代
它是一种文学样式。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其特点是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片段或事件。借此表达作者观点与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它能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有完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着重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和构思的灵活性。以及较强的抒情性。散文里的“我”一般是作者本人。语言不受韵律约束,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能把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合在一起,也能有所偏重。依据内容和主题的需求,可像小说那样,借助对典型细节比如生活片段,进行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还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杂文属于散文。短评属于散文。小品属于散文。随笔属于散文。速写属于散文。特写属于散文。游记属于散文。通讯属于散文。书信属于散文。日记属于散文。回忆录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较迅速地反映生活。陈运和散文集《我的散文不会老》里一些文章是这样。《跋涉的散文仍在长征路》里一些文章也是这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