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5 天前

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核心研究揭示关键信息

《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doc》系会员所提供,支持在线查阅。如需获取更多类似内容,如《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于咨信网进行搜索。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分析,作者岑剑伟,男性,担任助理研究员及研究生,专注于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的研究。他的联系方式是E-mail:@(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 广州)。参与研究的还有李来好、杨贤庆、陈胜军和郝淑贤。关键词包括水产品加工、原则体系和行业管理。在中国,尤其是南海地区,渔业及其经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过去的“吃鱼难”问题已不复存在。渔业生产正稳步且迅速地增长,而渔业工作的重点也从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了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我国水产品总量达到了5290万吨,这一数字较上年增长了3.7%,并且连续十年稳居世界首位。在水产品出口方面,它占据了农产品出口的领先地位。同时,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了显著的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加工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质量与卫生意识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众多领军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纷纷崭露头角。我国已经发展出冷冻冷藏、腌熏、罐装、调味休闲食品、鱼浆制品、鱼粉、鱼油、海藻类食品、海藻化工产品、海洋保健食品、海洋药品、鱼皮制革以及化妆品和工艺品等多种类型的水产加工产品。其中,部分产品的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助力我国渔业持续增长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渔业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我国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加工能力、企业规模、产品种类与产量、技术及装备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少不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薄弱、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产品品种单一且附加值不高、装备相对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有待提升等方面。水产品市场与贸易形势良好,国外需求旺盛,对外贸易额持续攀升。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下,水产品市场正加速进行升级和改造,流通及交易环境亦得到了显著优化。我国水产品出口总量已超301.5万吨,贸易额超过93.6亿美元。其中,鳗鱼和罗非鱼的出口量分别达到16.4万吨,贸易额超过9.7亿美元。这些数据均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7.4%和18.7%。此外,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达到5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6.3亿美元。

水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占比达到30%,稳居主要农产品出口的领先地位。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欧盟仍旧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关键市场,这些市场的出口额合计占据了水产品出口总额的88.6%,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进入新世纪,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迈向了小康水平,随着经济收入的显著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饮食结构也实现了显著的优化。这一变化促使对食品消费,尤其是水产品消费,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目前,水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便捷化、营养化、安全化和个性化的新趋势。我国淡水鱼产品在出口贸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不仅在国内市场供应充足,而且出口量也相当可观,这在我国的渔业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我国自主生产的水产品出口金额在水产品总出口额中占据了63.2%的比重,其中,养殖水产品的出口金额达到了46.4亿美元,这一数字占到了水产品总出口额的49%。在养殖水产品中,鳗鱼和罗非鱼的出口额分别为7.3亿美元和3.7亿美元。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上鳕鱼资源的急剧减少,罗非鱼已经成为了欧洲、日本和韩国鳕鱼片市场的替代品。目前,全球对罗非鱼的需求量与品质都在逐年提升。鲢鱼、鳙鱼、罗非鱼、鳗鱼、鲮鱼以及鲟鱼等,均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这些鱼类养殖成本相对较低,产量丰富,价格亲民,且加工产业化经营效益显著,风险较低。此外,它们在加工产业化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而成为加工开发工作的重点对象。

烤鳗、冷冻罗非鱼片、豆豉鲮鱼罐头、鲟鱼籽、冷熏鲟鱼片以及冷冻鲟鱼片等具有优势的淡水加工产品,若能优先发展,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扩大我国水产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此外,尽管这些大宗淡水鱼加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显著的地位,然而,由于我们的工艺技术、质量管理以及生产设备等方面相较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加之技术贸易壁垒等多种因素,我们在出口贸易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获得的利润也相对较少。为了确保该产业的持续和健康进步,必须提升产品的品质与形象,加大技术改进的力度,创新加工技术,同时,深入研究并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并且迫切需要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我国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加工企业数量持续上升,加工总量也在不断扩大,同时加工占比也有所提升。具体来看,据相关数据记录,如表1所示,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已增至9549家,较之前增加了1407家,增长幅度达到了17.3%。水产品加工的规模和总体产量均有显著提升,过去五年内,加工能力增长了67.7%,与此同时,加工产值实现了翻倍增长。在水产加工业的产值构成中,其所占比重从15.4%上升至18.0%。此外,水产品加工产量在总产量中的占比已达到30.9%,并且这一比例正逐年稳步上升。

https://img1.baidu.com/it/u=2133688989,347318998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52&h=397

近五年来,水产品加工的年总产量平均增长率约为15%,与此同时,总产值增长了20%,这表明水产品加工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总产量的增长速度;经过深度加工,水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将显著增强水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及企业技术革新的强度,从而更有利于提升我国加工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整体竞争力,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表1 显示,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在过去二十年中,加工企业数量与加工能力显著增加。与此同时,总产量逐年攀升,增长率稳步提升。加工水产品的数量不断上升,其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占比逐年上升。此外,水产品加工的产值也在逐年增长,其在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这一过程中,水产加工产品的种类和产量迅速扩张,加工比例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精深加工比例持续上升,产品结构也在持续优化。

鱼类、虾类、贝类、中上层鱼类以及藻类等加工产业体系正在逐步构建和完善。烤鳗、鱼浆及其制品、紫菜、鱿鱼丝、冷冻小包装食品以及海藻类等食品,正大规模开发与推广,品种丰富多样,质量亦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在综合应用领域,还研发了众多新产品,其中多数已投入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消费领域,除了新鲜的水产产品,冷冻食品、干货以及腌制熏制的制品依旧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从表2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近年来,我国各种水产加工品的产量普遍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罐头类产品有所减少,但其他各类产品均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在这三大类水产加工品中,它们占据了整个水产品加工市场的八成份额。冷冻食品在水产加工产品中的占比高达59%,长期以来一直位居增长榜首。近年来,这种既经济又实惠的储存方式已逐渐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得益于这三大类产品加工成本较低、风味独特,再加上高速公路和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产品将继续在消费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表2 展示了中国水产品加工的主要品种及其产量(单位:万吨)。具体来看,年份、冷冻制品、鱼糜及干腌制品、动物蛋白饲料、罐制品、鱼油制品在加工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991年,冷冻制品占比59.6%,鱼糜及干腌制品占比16.5%,动物蛋白饲料占比14.2%,罐制品占比1.6%;1992年,冷冻制品占比91.8%,鱼糜及干腌制品占比5.9%,动物蛋白饲料占比9.9%,罐制品占比0.3%;1993年,冷冻制品占比60.7%,鱼糜及干腌制品占比16.3%,动物蛋白饲料占比13.8%,罐制品占比1.5%,鱼油制品占比0.2%;1994年,冷冻制品占比68.6%,鱼糜及干腌制品占比19.3%,动物蛋白饲料占比14.4%,罐制品占比1.9%,鱼油制品占比0.3%。此外,我国水产冷库的数量、冻结能力和冷藏能力均有了显著提升,这进一步提升了加工原料和产品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水产冷库的建设发展已逐渐步入平稳状态,连续数年的增长速度并不显著。据表3所展示的数据,实际冻结、冷藏以及制冰的能力均有所提升,这表明减少的可能是部分小型冷库,与此同时,中型冷库的数量有所增加,而万吨级的大型冷库建设则已基本停滞。我国水产加工业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得以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与设备,这为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背景下,我国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成功研发出众多新产品与新型设备。目前,全行业涵盖了冷冻调理食品、鱼浆及鱼片生产线数百条,烤鳗生产线超过50条,紫菜精深加工生产线170多条,干制食品生产线100多条,以及盐渍海带和裙带菜生产线50多条。除此之外,还引入了众多鱼浆类产品、仿真食品、鱿鱼丝制品、冷冻升华干燥技术、单体冻结以及冷冻调味食品等生产线或独立设备。我国自主研发并生产了冷冻保鲜船舶以及冷却海水保鲜船舶,同时,一系列加工设备,包括鱼糜加工机械、湿法鱼粉生产线、平板冻结设备、烘房、杀菌装置以及紫菜加工机械等,也相继问世。这些创新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负担,还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与生产效率,确保了产品的安全与质量。表3展示了我国水产品冷冻公司在不同年份的冷库数量、冻结能力、冷藏能力、制冰能力和总量。具体数据如下:3207座冷库,每日冻结能力为7.98万吨,冷藏能力为8.91万吨/次,制冰能力为4.2567万吨/天,制冰总量为1309.4万吨,冷藏总量为8064.12万吨/天。然而,我国水产品加工领域的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应用研究和高技术领域较为薄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自上世纪末起,我国对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的资助有所缩减,科研资金相对受限,导致众多科研机构难以开展系统性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若要改变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模式,人才和研发资金至关重要,而基础性研究则是应用研究的重要支撑和技术保障。然而,水产品的基础性研究投入成本高,风险较大,且研究周期较长。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投资的热情也不够旺盛,因而急切地期待着政府的扶持。国内从事水产品加工的科研单位数量不少,这些单位隶属于国家、省级或企业,分散或依托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彼此间的沟通、合作与联络不够紧密,这阻碍了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水产业赖以立足的是捕捞、养殖和加工三大支柱,然而,加工环节的力量相对较弱,这一状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捕捞和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与国际同类产品的竞争中,我国产业明显处于不利的境地,这亟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我国水产加工品的深加工比例不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也不充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水产加工品的总产量达到了1332.4万吨,其中淡水产品加工量达到了117.22万吨。在水产品加工产量中,它占据了总产量的30.9%。然而,产量超过100万吨的9个淡水渔业大省,其淡水产品产量高达1825.4万吨。但是,用于加工的原料总量仅有87万吨,仅占总量的6.2%。相比之下,海水产品的加工率要高于淡水产品。该领域主要涉及冷冻水产品、鱼糜制品、鱼干制品、鱼油以及鱼粉饲料等加工品,除此之外,水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废弃物中富含蛋白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钙、甲壳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废弃物,成为衡量加工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水产品加工领域存在明显不足。在加工比例、加工深度以及劳动力分配等方面,我国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尽管烤鳗、豆豉鲮鱼罐头和罗非鱼产品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其他水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加工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技术含量不高、管理相对落后以及产品研发滞后等问题。我国淡水鱼的产量与加工比例存在显著不平衡,这一状况已对淡水鱼养殖业的发展形成了重要阻碍,一旦突破这一障碍,将带来更广阔的发展机遇。由于资源分布的区域优势以及出口的带动作用,水产品加工业呈现出非均衡的发展态势,初步构建了一些产品加工集中区,这些区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进而促进了当地渔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渔业经济的分析,我们可以洞察我国水产加工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水产品产量从多到少排列依次为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江苏、广西,这七个省份的水产加工品产量占据了全国总量的70%以上。同时,近年来内陆地区的渔业经济也实现了相应的增长,例如湖北、四川、湖南等省份通过大力推广内陆养殖渔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其中约九成的生产公司位于沿海城市。在这七个省份中,加工产品的总产量高达131.0万吨,这一数字占据了全国水产品加工总量的92.7%。山东、浙江、福建、辽宁、广东、江苏、海南等省份的加工能力从强到弱排列,依次为山东、浙江、福建、辽宁、广东、江苏、海南,其平均加工能力占比达到43.1%,这一比例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沿海地区的都市在加工水产品方面,其能力显著优于内陆地区。

https://img0.baidu.com/it/u=1360954242,175287561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92&h=500

这些区域的水产加工业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此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得益于外资企业的踊跃参与,这些地区迅速崛起,成为我国水产加工业的中坚力量。渔业加工企业的布局以及区域分布,主要是以原料产地为基础,实施就地或就近的加工模式。山东与辽宁等地在海水产品的深加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其中山东省的渔业经济规模达到1461亿元,占据了全国总量的17%。得益于其丰富的水产资源,山东省不仅加大了对水产品加工业的投入,还重视发展相关产业,并且通过大量的来料加工,使得其水产品加工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省份。尽管辽宁省同样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水产加工企业数量有限,这导致了辽宁省的渔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均相对较低。湖北省现已培育出小龙虾与斑点叉尾鮰两大主要品种,其国际市场竞争力持续上升,出口业务实现了显著增长。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罗非鱼加工与出口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广东的罗非鱼出口量高达12.8万吨,价值达2.8亿美元,出口量与价值分别增长了5.7倍与7.8倍,五年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6.5%与54.6%,稳居我国罗非鱼出口首位。海南省的出口总额在全国范围内位列第二,其中罗非鱼成为了该省农产品出口的首要品种。福建和浙江等地区主要以加工鳗鱼为业,尤其是浙江省,其产出效益提升迅速,原本在全国排名第五,现已跃升至第二位,这反映出其深加工比例的提升速度较快。尽管江苏省的加工比例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得益于大量加工和出口烤紫菜以及调味紫菜,其经济效益依然显著。

水产加工业的兴起不仅使得水产品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提升了资源的价值,促进了产业的增产和增效,同时亦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表4 展示了我国沿海省份水产品加工的详细情况,其中全国、山东、广东、福建、浙江、辽宁、江苏、广西等省份的数据分别如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为5290.47万吨、745.97万吨、240.06万吨、85.34万吨、39.84万吨、31.43万吨、31.47万吨、3731.57万吨,合计占比5.2%。加工品产量分别为1332.55万吨、109.31万吨、131.01万吨、185.11万吨、91.42万吨、131.96万吨、2.02万吨、25.11万吨、31.09万吨、2.7万吨。用于加工的水产品分别为1634.86万吨、621.71万吨、703.02万吨、406.62万吨、248.8万吨、171.48万吨、0.63万吨、2.6万吨、1606.59万吨、1.7万吨。加工原料占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30.9%、88.8%、23.5%、40.1%、51.3%、39.0.9%、9.8%、43.1%。渔业产值达到8578.30亿元,加工产值则为1543.44亿元,加工产值占总产值比例分别为18.0%、32.6.6.7%、32.6.0.3%、4.1%、22.1%。近年来,我国对水产品质量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相应的监督检测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和整体技术的提升,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正逐步完善,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实施了水产品质量认证、产品抽检以及部分产品的许可制度,显著提升了相关产品的质量水平。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在水产标准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构建了一个以国家及行业标准为核心,辅以地方和公司标准相辅相成、相互配套的较为完善的水产标准体系。该体系目前实施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养殖、加工直至餐桌管理的整个流程,确保向消费者提供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高品质水产品。截至目前,我国现行的水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共计640项,其中国家标准65项,行业规范575项,其中涉及水产品加工的规范有125项。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新形势下,这些规范为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系列涉及水产品的安全问题(诸如福寿螺、大闸蟹、多宝鱼等)引起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极大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科支撑体系的持续扩大与完善,同时,科研团队的力量和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为渔业在新时期实现快速且高质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国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强化了对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监管,并针对禁用药物进行了专项整治。在此过程中,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此外,针对氯霉素、恩诺沙星、孔雀石绿等关键禁用药物,我们已多次组织专项治理活动,确保渔用药物的使用更加规范。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的管理涉及机械、农业、轻工、食品、粮食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多头管理、分散的行业体系。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各行业根据各自的需求独立运作,导致行业间存在交叉和重复管理现象。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以及产品营销等方面,主要由企业行为主导;而在重大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项目的立项以及区域优势布局方面,则主要由政府行为来推动。国外农产品凭借其专业协会的助力,迅速在我国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多个水产品加工协会,如山东的鱼粉协会、广东的罗非鱼加工协会、福建的烤鳗加工协会、湖北的淡水鱼加工协会以及威海的鱼糜制品加工协会等。随着水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这些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秩序、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福建长乐鳗业协会将76家鳗鱼养殖场联合起来,实行“集中采购、集中送检、统一定价、统一配送”的模式,直接从渔药生产厂家直接采购渔药。广东塘鱼协会在发现输港活鱼中检测出孔雀石绿药物残留后,迅速对会员养殖场进行了检查,并在港方查明真相后,代表所有会员与香港方面及时沟通,确保了内地养殖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湖北与江西两省的水产行业积极介入养殖及加工环节,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推广“企业+协会+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将众多分散的养殖户与市场紧密连接,从而充分发挥了其引领和推动作用。

在相关文献中,我们发现了以下资料: 农业部渔业局编写的《中国渔业年鉴》由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具体内容位于第208至222页。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编撰,同样由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相关内容在第82至93页。 岑剑伟、李来好、杨贤庆等人撰写的《美国罗非鱼贸易现状及展望》一文发表在《南方水产》杂志的2(2)期,页码为71至75。 陈胜军、李来好、杨贤庆等人撰写的《我国罗非鱼产业现状分析及提高罗非鱼出口竞争力措施》一文也见于《南方水产》杂志,该文位于3(1)期,页码为75至80。 《中国渔业年鉴》的另一部分内容,由农业部渔业局编写,同样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具体章节在第8至9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核心研究揭示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