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万人围观太空飞船船票售卖!100万就能逃离地球?
近期,超过340万网民通过网络目睹了商业航天公司推出的“太空飞船”船票的实时销售活动。这项计划中的太空之旅预定在2027年成行。为了实现短暂的地球逃离之旅,每位购票者需支付高达10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员工表示,自公司创立至今已有八年,其始终专注于可回收液体燃料火箭技术的研发工作。他们所研发的首枚火箭,即用于2027年发射飞船的火箭,计划将在2025年进行首次发射。之所以选择提前三年开始销售飞船票务,“我们特意在双十一来临之前,通过淘宝直播间的平台,采用跨领域的合作模式进行发售,旨在市场与舆论层面制造出显著的效应,其目的在于使公众对太空旅行这一概念,能够经历从陌生到逐渐熟悉的一个渐进适应阶段”。
(视频截图)“太空飞船”船票的售卖直播。
不可否认的是,太空旅行照进现实的速度远比想象中更快。国内诸多商业航天企业正致力于突破百公里亚轨道飞行技术之际,马斯克领导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已成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商业太空行走。在这场壮举中,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曼成为了首位在距离地面超过700公里的太空舱外伸展身体的乘客,他凝视着那片蔚蓝的星球,不禁赞叹:“地球,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美丽家园。”
两个多月前,杰夫·贝索斯创立的蓝色起源成功执行了第八次搭载人员飞行的任务。尽管太空旅行的具体费用尚未对外公布,但据一家匿名公司向媒体透露,他们在2022年预订的两个座位的价格为250万美元,折合每个座位125万美元,这一价格已经降至首次飞行票价的十六分之一。
国内众多航天企业正致力于探索太空旅行领域的多样化技术途径,他们争相尝试,目的在于争夺率先实现太空旅行突破的先机。据牛旼,未来宇航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专注于高科技领域的天使投资人,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一过程所需的时间不会超过五年。
不久的将来,太空旅行似乎不再是富人的专属娱乐。人们何时能够实现太空旅行的梦想,又是谁在为这场太空之旅埋单?在这条通往未来的高科技竞赛中,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与那些领先的国度相比,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价格更“亲民”
随着多星球生活方式的逐步实现,火箭与飞船将仅作为最基础的出行工具。牛旼指出,太空旅行市场的爆发时机,关键在于科技进步的步伐,以及何时能够有效降低星际旅行的成本。
201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了一项政策,即允许私人乘客搭乘美国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进行旅行。这样的往返之旅,所需的费用高达约5800万美元。此外,每位乘客还需额外支付大约3.5万美元,以覆盖每日的食宿等开销。至于提供的轨道飞行服务,其价格同样昂贵。据美国宇航局监察长透露,载人龙飞船(Crew)的单个座位价格大约为5500万美元。
在太空旅行的热门话题中,近年来有三家由亿万富翁创办的私人航天企业依次占据了核心位置。其中,它独树一帜,成为首家将平民送入轨道并抵达国际空间站的企业;而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和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则因他们的亚轨道飞行项目而广为人知。
牛旼指出,维珍银河采用的是一种空射太空船技术,其飞行过程颇似“太空蹦极”,能够攀升至地面以上大约80公里的高度。而蓝色起源的太空旅游项目则不采用太空飞机,转而利用新谢泼德火箭将太空舱运送至超过100公里的高空,随后火箭和飞船各自进行回收作业。
https://img2.baidu.com/it/u=3047707904,4258414881&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33
深蓝航天负责预售2027年的亚轨道飞行船票,该公司的飞行体验大约持续12分钟,其中至少有5分钟是处于失重状态的。深蓝航天董事长霍亮在直播中透露,飞船在发射阶段会先经历一个从缓慢起飞到加速上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航天员乘坐载人运载火箭穿越大气层的体验完全相同。当飞船抵达最高点后,飞船与运载工具分离,并继续向上飞行一段时日,然后便开始下降。
牛旼解释道,这种飞行方式类似于乘坐飞行器在太空中进行近乎垂直的抛物线运动。它被称为“亚轨道飞行”,指的是将游客运送至大约100公里的太空边缘。相较于300公里以上的轨道飞行或是前往大约400公里外的太空站,亚轨道飞行的难度较小,所需时间更短,而且费用也更加低廉。
蓝色起源的首次亚轨道飞行票价曾高达2000万美元以上,但如今这一价格已降至每次二三十万美元。牛旼指出,这种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运载火箭的回收与重复使用。火箭的重复使用不仅能提升发射效率,还能分摊成本。对整个航天产业来说,只有当火箭能够进入轨道并成功回收,商业航天市场的成本降低之路才算真正开启。
在蓝色起源公司组织的第八次载人飞行任务中,6位乘客在太空中留下了珍贵的合影瞬间。图/蓝色起源
“成功前摔几次”
今年九月底,历经八年发展的深蓝航天,对其自主研发的“星云一号”火箭实施了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的首次尝试,然而,在着陆环节遭遇了异常情况,导致火箭部分结构遭受损坏。经过深蓝航天的研究分析,此次异常的原因在于发动机的调推伺服跟随控制指令出现了故障,进而使得火箭的着陆高度超出了预定的设计标准。
这是产品方面的问题,而非技术方案层面上的困扰。自上次飞行试验以来,我们已提出四十余项改进措施,并且这些措施正在逐步实施中。深蓝航天副总经理郑泽向《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表示。
在正式实施载人航天任务之前,火箭与飞船必须经历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试验过程。郑泽指出,"成功之前经历几次失败"已成为业界的普遍认知。猎鹰9号火箭作为目前最先进的可回收运载火箭,之前也曾遭遇过多次回收失败的挑战。而新谢泼德火箭则是在经过多次研制与发射测试后,才正式投入使用的。
国内众多航天企业正积极筹划太空旅行的相关事宜。其中,中科宇航作为率先对外透露亚轨道飞行服务计划的企业之一,明确指出:“只有在确保飞行过程具备极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之后,我们才会着手开展载人太空旅游活动。”杨毅强,长征十一号火箭的前总指挥,以及中科宇航公司的董事长,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他们公司生产的亚轨道飞行器和太空舱已全部制造完成,目前正处于测试过程中。他强调,在正式进行载人任务之前,必须确保至少连续成功进行15次飞行试验。
霍亮向媒体透露,深蓝航天计划在今年12月实施一次5公里高空垂直回收飞行任务。若任务圆满完成,公司将进一步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百公里级垂直回收飞行试验。从长远角度考量,随着可入轨回收复用火箭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普及,未来或许真的会出现数万元一张的太空旅行船票。
高盛这家老牌投资银行认为,广袤无垠的外太空将成为投资的新热点。在其于2020年发布的、共计98页的研究报告中,高盛指出太空产业蕴藏着长远且持续的商机,预计在未来20年内,该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膨胀至数万亿美元之巨。
高盛在报告中展望了未来的图景,提到人们或许能够前往小行星开采金矿、搜寻稀土资源;在浩瀚的宇宙中一边品饮咖啡一边观赏地球的壮丽景色;同时,充分利用地球外的广阔空间来推进3D打印和轨道制造技术的发展。尽管目前这一市场尚属少数人的关注焦点,但成本的急剧下降正在逐步降低进入太空经济领域的门槛。高盛在报告中如此表述。
https://img0.baidu.com/it/u=1774253804,385123945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889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投身于太空领域的投资活动。据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公司今年共同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至2022年间,对太空产业的资金投入已突破700亿美元大关,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新高。
飞船“航班化”可能吗?
在获得投资后选择关闭的亚轨道航天企业并不罕见。由著名游戏开发者乔·卡马克所创立的犰狳航天技术公司,在2013年对外宣布进入“休眠”状态,其原因是运营资金已经耗尽。
2017年7月,环宇太空公司(XCOR),这家在亚轨道飞行器和火箭发动机重复使用技术领域颇具盛名的企业,突然对外宣布裁员决定,此举正值该公司遭遇融资挫折,不久后便申请了破产保护程序。当地媒体报道称,得克萨斯州米德兰德地区发展委员会的主席布伦特·希利亚德,甚至计划与环宇太空公司的高层进行商谈,旨在收回2012年授予该公司设立研发生产基地的1000万美元奖金。
值得一提的是,环宇太空是唯一一家向中国提供“太空旅行票务”服务的海外私人航天企业。据外界报道,环宇太空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了超过300张此类票务,其中至少有10%被中国富豪所购得。这些票务在淘宝上的售价从59.99万元人民币至138.59万元人民币不等。然而,随着该公司的破产,并未对外公布针对中国客户的退票处理情况。
太空旅行在我国民众心中极具魅力。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的副教授尹振英进行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受访者对于太空旅行的兴趣远超其他国家,他们平均愿意支付160万美元的费用,这一数字远超美国受访者平均的91万美元。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在2020年发布的《载人航天商业旅游市场、观光者心理行为能力及管理体系研究》一文中指出,从支付能力角度分析,我国大陆地区拥有大量大额资产和可投资资产的富裕家庭、高净值家庭以及超高净值家庭的数量规模相当可观,并且这一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依据当前太空旅行的价格定位,只要家庭资产达到600万元,就有超过136.5万户,甚至更多的家庭有能力负担亚轨道太空旅行的费用。
牛旼表示,太空经济,尤其是太空旅行,正将商业航天推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其服务对象从企业拓展至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太空旅行无疑将成为未来可预见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从技术成熟到实际应用,再到成为商业航天领域值得投资的方向,我们仍需等待一段时间。
自2015年起,马斯克在火箭回收复用领域已有所涉猎。与此同时,我国在火箭发射频次及入轨重量等关键指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不足。2023年,我国共执行了96次发射任务,总计仅有67次由国内企业完成。相较之下,去年马斯克的火箭所承载的货物量超过1000吨,而我国仅达100多吨,仅为马斯克的一半。
尽管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历经十年的成长,现已脱离了起步阶段,部分领先企业已崭露头角。然而,我们与美在火箭回收技术上仍存在三十年之差距。杨毅强表示,我们并不会耗费如此漫长的时间来弥补这一差距。
只有当牛旼观察到,在追求产品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与太空旅行相关的航天医学、地面支持、法律规章、太空管理等方面的配套商业服务也同步达到成熟阶段,那时,飞船的“航班化”运营保障成本才有望降低,从而具备持续盈利的条件。
在接下来的二十至三十年间,太空旅行的发展路径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先是亚轨道飞行,接着是空间站建设,最后是月球探测。杨毅强指出,随着从专业宇航员向普通旅行者的转变,运输安全、稳定和舒适度是关键,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验来优化。而技术相对成熟的亚轨道飞行,正成为检验和提升相关技术的理想平台,它有助于解决火箭故障逃逸、生命维持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与国家科研不同,商业企业需考虑盈利,为了分摊亚轨道试验的费用,常常会先进行货物运输服务,或者建立近地空间科学实验设施,进行各类探测与实验,在单次亚轨道飞行中承担多项任务。确切地说,现阶段太空旅行尚属亚轨道飞行的副产品,商业航天的主要客户群体还是企业,然而未来无疑将逐渐向公众开放。杨毅强如此表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