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书圣传奇,照亮书法艺术璀璨星河
王羲之《兰亭序》文/李永忠
王羲之生于303年,卒于361年,字逸少,是东晋琅琊人,琅琊即如今的山东临沂。王羲之在诸多方面都有不小成就。然而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并不全面。但几乎没人不知道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以及相应地位。历史上声名远扬的书法家众多。其中最令人信服的当属王羲之。人们尊称他为书圣。孔子被称作圣人。把王羲之视作书法界的孔子大概不算过分。《朱子语类》卷九三记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如同孔子照亮了思想。王羲之照亮了书法。
王羲之
三国魏以后 有这样一种习俗 把农历三月初三当作禊日 这是在水滨洗濯 祓除不祥的日子 魏以前也存在禊的习俗 举行时间是三月上旬巳日 具体是三月初几 会因年份不同而有差异 永和九年 也就是公元353年的禊日 王羲之与谢安 郗昙 孙绰 支遁等41人 在山阴 也就是如今的浙江绍兴兰亭集会 其中26人作了诗王羲之不但作了诗。还撰写了一篇序文。也就是《兰亭序》。要说明的是。通常所说的序。常常由叙述著作原委。讨论著作价值等内容构成。古代还有一种序的传统。通篇自行展开。不针对特定著作。《兰亭序》属于后者。它没有建立与《兰亭诗》之间“序与被序”的对应关系
《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得到。唐太宗死后它陪葬于昭陵。此事在唐何延之《兰亭记》中有记载。事实是否如《兰亭记》所记。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不过。没有证据表明有人在唐太宗死后见过《兰亭序》真迹。《兰亭序》真迹失传令人叹惋。所幸有摹本、刻本、临本传世。在传世各版本中。唐代冯承素摹本被公认为最佳在不太严格的语言环境里,人们提到《兰亭序》时常常实际指的就是冯摹本。也就是说,把冯摹本当作《兰亭序》真迹通常无需特别解释,其他版本没有这样的地位。冯摹本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印,所以又称“神龙本”这是个别称。它容易让人产生美好联想。“神龙”作为年号。还能用来形容艺术高度。相信会有人对如此神秘的巧合感到惊讶。
《兰亭序》冯摹本为纸本。尺寸是24.5X69.9cm。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兰亭序》将笔法的可能性发挥到极致。其笔路极为清晰。起笔与收笔都完全合乎法度。由此造就了生动且丰富的点画形态。前后相互照应的笔意引发了全篇的关联。这种关联程度几乎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明代张绅在《法书通释》中说。王羲之能写出一笔书。大概是说《禊序》(也就是《兰亭序》)从‘永’字到‘文’字。笔意之间相互顾盼。有朝向有偃仰。有阴阳起伏。笔笔相连不断。通常来讲,“一笔书”往往只会是草书。然而王羲之却能够把行书写成“一笔书”。由此足以看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艺术修为。
提到《兰亭序》,很多人包括不少外行都对其中20个各不相同的“之”字津津乐道(表1)。这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符号性质的现象。
是按照在原帖中的先后次序排列的
言下之意是此帖中“之”字之间有差异很正常想要写得一样却没达成,会出现20个不一样的“之”字。本来想写得不一样结果实现了,同样会有20个不一样的“之”字。这是两种不同的“不一样”。前者是差异极小的不一样,几乎可说是一样的,这是被动结果,本质是不学而能的不稳定性,所以处于价值起点。后者是差异显著的不一样,再离谱也不能说它们一样,这是主动结果,本质是学而难能的创造性,故而处于价值高点。
表2展示《兰亭序》里“之”字以外重复出现的字例。同一单字不同写法按原帖先后次序从左到右排列。出现次数多则7次。字形简单的像“一、人”等。复杂的如“懐、觴”等。不管哪种情况。同一单字都被塑造为不同形状。这和“之”字在性质上没有不同。
《兰亭序》里除了“之”字,还有别的一些重复出现的字例。现将这一情形析出。列表如下:
表2列出的字例重复出现次数少的有2次。表2是《兰亭序》中“之”字以外重复出现的字例。同一单字的不同写法按在原帖中的先后次序从左到右排列。多的有7次。字形简单的像“一、人”等。复杂的如“懐、觴”等。不管哪种情况。同一单字都被塑造为不同形状。这和“之”字在性质上没有不同。
另外,表2里一共有147个字。再加上20个“之”字。总计是167个。这超过了《兰亭序》总字数324的一半。要是把这么大规模的“同字异写”现象当作偶然的。那就没法想象还有什么是必然的了。
何延之在《兰亭记》里讲:“《兰亭序》一共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其中有重复的字,都写成了不同的字体。当中‘之’字出现得最多,大概有二十来个,每个变化都不一样,没有相同的,当时就好像有神助一样。”很明显,何氏非常看重“有重者皆构别体”,他把这个当作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实际上,这个标准是对创造性的认可,所说的“神助”肯定是高超创造性的比喻。此外 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提到 元常也就是钟繇 其每一点都有很多变化 羲之则万字各不相同 后世的学者恐怕只是白白耗费精力罢了
用“万字不同”评价王羲之,其重要性很明显。“万字不同”含异字异写和同字异写。相比之下,同字异写难度更大,所以价值更高。唐窦臮《述书赋》说“虔礼(孙过庭)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意思是孙氏草书是民间的、平庸的,字形单一就是具体表现(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这里不细说)“一字万同”大概涵盖异字同写、同字同写。它正好处于“万字不同”的相反面。说“一字万同”是致命问题。这就如同说“万字不同”是关键价值。
李永忠 王羲之兰亭序立轴2018年
在中国思想发展历程中 很早便有了“和同之辨” 西周末年时 史伯已充分明晰“和”与“同”存在差异 史伯讲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 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记载 不同事物相互为“他” “以他平他”能让不同事物产生关联 进而生成新事物 此即“和实生物” 相同事物间无差别 “以同裨同”是把相同事物相加 只会使数量增加 不会带来质的变化 这就是“同则不继”
既然这样 重和去同便成了必然的观念取向 孔子甚至把人们对待“和”与“同”的不同态度 当作判断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即“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论语·子路》 这样的思想 对书法理论和实践 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上述《兰亭序》同字异写现象 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王羲之《兰亭诗》里有这样一句诗:“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把这句诗当作同字异写的注脚。大概不会离题太远。
李永忠
李永忠,字一忱。他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师从欧阳中石先生。他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他是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还是北京书法院研究员。并且是九三学社社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