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4-28 00:02:50

建安文学的主要特征:建安风骨的独特体现及多方面呈现

建安文学的主要特征

建安文学凭借杰出成就,形成了震撼千古的“建安风骨”。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光辉灿烂的新起点,开创了一代全新的文学风气,呈现出独特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学 “风骨”突出体现

“风骨”是一种特定风格。其基本特征为慷慨悲壮、雄健沉郁。还包括刚健遒劲、挺拔有力。也有清峻爽朗、激昂多气。总之要能感人、动人、激人、励人。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要“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即要用经典著作作指导、作灵魂。在精神气质方面 要做到“意气峻爽”“结言端直” 也就是刚健有力 有风有气 气势凌厉 严肃庄重 不能“索莫乏气” 不能轻浮淫靡 在情感格调方面 要“怊怅述情”“沉吟铺辞” 即表达情意需深沉 需真实在语言文辞方面,要做到“述情必显”,也就是要明朗鲜明。还要做到“析辞必精”,即通畅易懂。要“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不能隐晦曲折、玄虚深奥、艰涩难读。在结构文风上,要简约粗犷、朴质无华,不能瘠义肥辞、丰藻克赡、繁杂失统,不能过于华丽和纤巧

刘勰于《文心雕龙·明诗》篇提及,到了建安初期,五言诗蓬勃兴起。魏文帝曹丕与陈思王曹植,放开缰绳驰骋。王粲、徐干、应玚、刘桢,望着道路竞相追赶。他们都喜爱风月,亲近池苑,记述恩宠荣耀,叙说畅饮欢宴。意气激昂地凭任气质,光明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写情怀,指陈事理,不追求精细隐秘的技巧。运用文辞描绘形貌,只追求明白清晰的能力。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此文中提到了建安文学的“风骨”特征其用“慷慨任气”“磊落使才”“不求纤密”“唯取昭晰”来表述自刘勰之后钟嵘提出了“建安风力”的说法陈子昂说出了“汉魏风骨”这样的话李白讲过“建安骨”严羽作出了“建安风骨”的评论

概括来说,建安作家作品的“风骨”具备五点。其一,在思想内容方面,它直接承袭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二,多是反映社会的动乱现实以及人民的悲惨生活。其三,或者抒发作者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抱负与愿望。其四,题材是现实的。其五,真实且具体。二是精神风貌方面清峻通脱,直抒胸臆,感情真挚,骏爽充沛,慷慨任气,梗概多气,悲壮悲凉,气势有力,或昂扬壮健,积极进取,像猛虎下山,似鹰击长空。三是结构谋篇上简约精炼,条理分明,剪裁得体,重点突出。四是语言文辞粗犷质朴,深厚严正,显明直率,通俗易懂五是声调声韵上,和谐流畅,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建安文学的 “风骨”特征在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是建安文学的灵魂。建安时期,天下纷乱。人们遭受死亡乱离的悲痛。此时,经解注疏、歌功颂德、图物写形之类的文学,无法表达人们心底的呼声。具有时代精神的建安文学应运而生。这时的文学作品,都毫无例外生发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军阀割据,战乱不停。人们遭受着战争的毒害。这是建安时期重要的社会现实。所以成了建安诸子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当作自己的创作任务。写出了“悲离之作”。张扬哀怨之情。体现出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曹操于《薤露行》里,揭露皇帝昏庸。因朝廷“所任诚不良”,出现“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的悲惨现实。这致使百姓“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在《蒿里行》中,曹操描绘了军阀混战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在《军谯令》中写道,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人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然伤怀

曹植在 《送应氏》中描绘了战乱后洛阳的残破景象:

心中郁结无法言表

在《归思赋》里写有:“经过平常居住的旧屋,感慨它荒芜破败无法振兴。城镇寂静一片空虚,草木杂乱荆棘丛生。”在《说疫气》中描绘了因战乱致使疠气流行从而造成人口大量死亡的凄惨景象。

https://img2.baidu.com/it/u=914371601,266337864&fm=253&fmt=JPEG&app=138&f=JPEG?w=475&h=630

王粲于《七哀诗》(西京乱无象)里,描绘了一番景象。那是他从长安前往荆州避难途中所见到的,极为悲惨的景象。

出门后什么都看不见,平原上白骨累累。路上有个饥饿的妇人,抱着孩子丢在草丛间。听到孩子的号哭声,她擦拭着眼泪却独自不回去。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怎么能让母子都保全呢?

蔡琰在《悲愤诗》里描绘了这样的惨象。那惨象是“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还有“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这般惨象实在令人目不忍睹。

作者被伤心惨目的景象激动。字字句句饱含悲凉慷慨之情。有着忧生之嗟。极为鲜明地体现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

建安文学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背景。它还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呼声。时代精神的特征能够影响艺术家。这种影响会体现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作品因此才会有宏大的趣味。建安作家目睹战乱带来的惨景。他们悲伤不已。同时这也激发出他们一种“雄大之趣”。即敢于同动乱的社会抗争。敢于同悲惨的人生抗争。敢于向天抗争。敢于向神仙抗争。他们奏出一曲曲富有时代特征的凯歌。这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的重要体现。 (爱墨孙《艺术论》)曹操所作《度关山》与《对酒》这两首诗,描绘出诗人所憧憬的封建治世。然而,其产生的根基却是君主昏聩、战乱不断、饿殍满地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作者写下了“天地间,人为贵”这句富含哲理的诗,重视人的力量,展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思想。他要招揽人才,以此消除战乱、实现封建治世,还谱写出了著名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出自《短歌行》)。即便已至暮年,他也毫不示弱,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龟虽寿》)这样的话语。他不仅向战乱发起抗争,还向天命进行抗争。他曾自称“性不信天命之事”。他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不由天决定。他在《龟虽寿》中写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些都体现出他对现实、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也体现出他奋发向上的精神。这种豪壮情怀正是被现实激发出来的

曹丕于其诗作里也展现出这般积极进取精神。于《艳歌何尝行》中有言:“男儿居世,各当努力。蹙迫日暮,殊不久留。”曹植这位“生乎乱,长乎军”的作家,自幼便怀有强烈的功名事业心,故而反映其理想壮志的作品不在少数。于《白马篇》中他表示:“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但也希望能尽微薄之力《从军诗》创作于归服曹操之后 那是他一生得意之时 他将建功立业的满腔激情抒发了出来 陈琳在《游览》一诗中写道 骋哉日月逝 年命将西倾 建功不及时 钟鼎何所铭 收念还寝房 慷慨咏坟经 庶几及君在 立德垂功名 他不愿虚度人生 想要建功立业 名垂史册战乱多灾的现实没有让建安文人消沉、退隐。反而让他们意识到改变严酷现实是重任。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所以他们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是用情感贯穿文章,用文采修饰质朴。“用情感贯穿文章”意思是以抒情为基础来组织文章。“用文采修饰质朴”指在形式上用富有文采的辞藻修饰朴素的语言,达到文质彬彬的状态,这里的“质朴”指朴素的语言

建安文学有个显著特征是抒情性。建安时代,五言诗里抒情性的占主导地位。辞赋中,抒情性的同样占主导地位。一部分散文,像书、笺这类作品,也展现出类似诗赋的抒情特色。和过去文学作品比,建安诗赋这类抒情作品有了更大发展。并且还影响到了散文

曹操有代表诗。《短歌行》抒发了他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其想建立强盛帝国、统一天下。《步出夏门行》也抒发了他的豪迈情怀。他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曹植的诗在展现政治理想、流露向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方面,直接承袭了曹操的气质风格。《白马篇》塑造了一个白马少年。他潇洒倜傥。他武艺高强。他甘赴国难。他视死如归。这是诗人自我形象的理想写照。抒发了作者抗敌卫国的豪情壮志。《名都篇》塑造了京洛少年的形象。这个形象身上洋溢着潇洒倜傥的豪情逸兴。这也是作者自己青少年时代豪华放荡生活的自我写照。同时也是作者理想情趣的表现。《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箜篌引》《美女篇》《七哀·明月高照楼》《洛神赋》等。反映了作者的愤懑之气。还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悲心情。

不仅曹氏父子是这样,“七子”的优秀作品差不多全是“言志”的抒情作品。“七子之冠冕”是王粲,他“遭乱流寓,自伤情多”(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诗序》),他诗赋的情调都比较悲凉。《七哀诗》写自己离长安避难荆州前后的所见所感,悲哀之情流露于外。著名的《登楼赋》,是在滞留荆州期间所作。作者借登楼所见,抒发了自己在大乱社会里怀才不遇的忧伤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思念乡土的情感。女诗人蔡琰的《悲愤诗》,以自身经历为线索。全诗围绕“悲愤”二字展开。叙述了诗人一生的不幸遭遇。同时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巨大社会变乱中千万不幸妇女的共同命运。述事和抒情完美结合。情随着事情产生,事情因为情感而彰显。处处都达到了能表达血泪之情的地步。孔融的《杂诗·远送新行客》,写悼念儿子的情感,哀痛到了极点,也是抒情诗中的优秀作品。曹丕有一些作品。比如《燕歌行》。还有《杂诗·漫漫秋夜长》。这些作品描写了男女相恋之情。也描写了离别相思之情。还描写了游子思乡之情。其风格悲婉凄凉。呈现出低回纤弱之感。感情缠绵绯恻。在抒情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

钟嵘在《诗品》中称赞曹植的诗“体被文质”。黄侃于《诗品讲疏》里讲建安诗歌“文采缤纷,而不能离闾里歌谣之质”。二者都点明了建安文学文质彬彬的特性。建安作品,一方面承接乐府民歌与西汉散文传统,较为质朴刚健。另一方面又推动了辞赋和东汉散文追求辞藻与骈偶语句之风的发展,更注重文采之美。这在辞赋中表现显著。在散文中表现显著。在曹植部分诗歌中表现尤为显著。刘师培说:“建安之世,七子继兴。偶有撰著,悉以排偶易单行。即非有韵之文,亦用偶文之体。而华靡之作,遂开四六之先。而文体复殊于东汉。” “东汉之文,渐尚对偶。若魏代之体,则又以声色相矜,以藻绘相饰。”指出建安文学重视对偶、辞藻、声调等特色。从东汉起崇尚文采的骈俪文风,至此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均见《论文杂记》)

(二)五言体居于主要地位

https://img0.baidu.com/it/u=173386600,2353785157&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00&h=500

建安时期 五言诗发展迅猛 诗风盛行 呈现出“五言腾踊”之态 建安文人所作五言诗 在其全部诗歌创作里占比颇大 据逯钦立所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辑录建安二十四位诗人较完整的诗歌共二百九十七首其中五言诗有一百九十八首。曹植的五言诗比重,占他诗歌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刘桢是五言诗的优秀创作者,他现存的诗歌全是五言诗。五言诗在当时诗坛是主要诗歌形式

五言诗发展得很迅速。它成为了建安文人普遍运用的诗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走向。五言诗如同其他诗歌形式。它发源于民间。从民间歌谣到文人五言诗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在《诗经》时代。四言诗里偶尔夹杂着一些五言句式。有的是半章为五言形式。有的全章都是五言形式。比如《行露》《北山》等。春秋末期时 楚国民歌里出现《孺子歌》形式 即沧浪之水清兮 可用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用来洗我的双脚 这里虽仍带语助词兮 但已是能独立成篇的五言形式 是五言诗雏形 秦始皇时期 又出现《长城歌》 内容为生男千万别抚养 生女喂她肉干 君不见长城下 尸骨相互支撑这属于五言体。它连句用韵,音节急促。它并非完全成熟的五言诗。到西汉时,五言歌谣数量增多。其也愈发成熟。比如汉成帝时出现的童谣。内容是“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巅,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这种隔句用韵的形式。标志着五言歌谣有了进一步发展。汉武帝设立乐府后 这种五言歌谣大量被乐府采入 成为乐府歌辞 在乐府民歌影响下 文人开始模仿创作五言诗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诗》 因这首诗“质木无文” 缺乏形象性 没产生多大影响 之后张衡写了五言诗《同声歌》 艺术上有所提高其后秦嘉、蔡邕、辛延年、宋子侯等人,都对文人五言诗日益成熟有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它反映当时文人五言诗最高艺术成就,是文人五言诗成熟标志。然而《古诗十九首》作者,多在黑暗重压下,抒发的多是苦闷、哀愁之情,缺少振奋人心、催人向上的力量放射出强烈新异的光彩

其次,建安时期五言诗能发展,和其自身优点紧密相连。四言诗在《诗经》里是主要形式,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曾占据重要位置。然而到了建安时期,它没法和新兴的五言诗竞争了。建安时期,有几首四言诗写得挺成功,可总体而言,五言诗才是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四言诗走向衰落,首先和这一时代的文学发展趋势紧密相连。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学,每个时代的文学都需要适配的文学形式。建安文人专注于创作五言诗时,四言诗便丧失了自身价值与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这也和四言诗自身存在的弱点分不开。四言诗句子短,容量小,节奏单调。所以诗人的思想感情难以抒发出来。和四言诗相比,五言诗有自身优点。它一句五个字,句子比四言诗长,容量大,音节多。节拍奇偶相配,变化多。没有四言诗那样的摹仿,不受束缚。诗人激昂的情感容易表达出来。建安文人思想活跃。他们面对动乱的社会现实。他们要抗争。他们要呐喊。他们要为实现封建治世贡献才力。五言诗的优点适合建安诗人表达这种强烈思想感情。所以五言诗在建安诗人手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三)辞赋在建安文坛获得新生

建安时期 作家们创作了大量辞赋 尤其是抒情 咏物小赋大量涌现 在建安文坛占据重要地位 建安文学主流是五言诗 从五言诗作家作品数量多 诗歌内容丰富 艺术成就高 可以断定这一点 但看建安文学 不能忽视辞赋在当时文坛的影响力赋曾是汉代文学主流,在汉代极为兴盛,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东汉后期,汉大赋已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抒情小赋的诞生。到建安时期,抒情小赋和咏物小赋大量出现。建安作家,几乎人人都创作了大量赋作。曹操有《登台赋》《鹩鸟赋》等。然而如今仅存题目,赋文已散失。曹丕有赋二十八篇。曹植有赋四十七篇。王粲有赋二十五篇。陈琳有赋十篇。阮蠫有赋四篇。刘桢有赋六篇。徐幹有赋八篇。应玚有赋十四篇。另外,繁钦、丁仪、丁訥、蔡琰、吴质等都有数量不等的赋作流传于世。从汉末到魏初,现存赋约二百篇。这个时期赋家众多 赋作数量不少 题材广泛 有揭露动乱给社会带来严重破坏的 有表达壮志难酬苦闷的 比如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九愁赋》等 还有悲叹妇女命运的 表现男女爱情的 描写京都、宫殿和田猎的 抒写羁旅他乡、思念亲人故土的 咏物的等等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都纷纷涌向作者笔端这些赋作描绘出深广的社会画面。反映了“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倾吐了作者慨慷悲惨的情怀。从风格方面来看。这时的辞赋风格多种多样。两汉辞赋内容大多雷同。几乎是千孔一面。缺乏鲜明的个性。建安时期既具备“梗概而多气”的总体风格。又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色彩。建安作家的辞赋各具特色。风格呈现出多样化。这标志着辞赋创作有着繁荣的趋势。辞赋是一种文学形式。在当时它受到文人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一股能与五言诗相互抗衡的势力。

建安时期辞赋成流行文体,在当时文坛占显著位置。原因首先是两汉辞赋发展。辞赋经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人努力,成两汉文学主流。但其势力余威延续多年,特别是顺势而下,波流直接冲击建安文坛当时文学之士接触到的是辞赋。建安文人对传承几百年的这种文体很熟悉。在这种风气激励下,他们大量阅读赋、写赋。辞赋成为建安文坛强大势力。其次,这与建安时期利用辞赋展示才学相关。当时,评判作家才学高低以辞赋创作为标准。作家也靠此显露才华、赢得赞誉曹操在铜雀台建成的时候,带着儿子们登上高台观赏景色。为了知晓儿子们的才学,他让儿子们当场作赋。曹植拿起笔立刻写成。赋里细致地描绘了铜雀台雄伟的建筑。还描绘了登台所看到的壮美秀丽的大好河山。赋中颂扬了曹操的功业。并且祝愿曹操健康长寿。这篇赋写得文辞华丽。感情色彩浓厚。曹操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曹植因为才学出众。所以更加受到他父亲的宠爱。哪能与之齐足”这些都对建安时期辞赋的盛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四)散文、小说等得到发展

建安散文文学性增强。突出的现象是抒情散文发展。其内容多讲述朋友情谊。或是叙离情别绪。或是悼亡伤逝。或是追述昔时游乐。或是品评文艺。大致都是讲日常生活情景和感想。其思想内容积极意义不大。但抒情气氛浓厚。文辞优美。娓娓而谈。很能打动读者。具有抒情诗般风味与艺术感染力量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有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还有曹丕的《与吴质书》。这种散文着重抒情。其文辞美丽。在过去是罕见的。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论述各体文章不同风格时说:“奏议应讲究雅正,书论需注重说理,铭诔崇尚朴实,诗赋追求华丽。”那时,笺、书这类散文写得如同诗赋一般美。这表明诗赋的特点被移植到了这类散文中。换句话说,这类散文实现了诗歌化。建安时代的这类散文,具备了和五言抒情诗一样的风格以及艺术感染力。进而大大增强了自身的文学性

这一时期小说及类似作品有了发展。曹丕在这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中有《列异传》三卷,题为魏文帝所撰。杂传类小序还称,魏文帝作《列异》来记述鬼物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传》讲述圣贤风范,因这类题材,相继创作的人很多,名目也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此书对后来影响颇大,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前驱。

曹植对小说饶有兴趣。他有一篇《鹞雀赋》。其内容诙谐。语言通俗。当属俳谐小说一类。曹植还有《诰咎文》《释愁文》。文笔不像《鹞雀赋》那般通俗。内容也涉及诙谐。

建安时代 小说 笑话等作品 源于民间 较为通俗 曹丕等人 对其重视且写作 如同重视乐府民歌 展现思想解放特色 这类作品 如鲁迅所言 是为赏心而作 远实用近娱乐 实际上 也是文学摆脱儒学束缚 摆脱学术附庸 趋向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后代的小说、戏曲、讲唱文学是沿着这条路发展起来的。这些通俗文学有赏心悦目、重娱乐轻实用的特点。人们在赏心悦目的过程中能增长知识智慧,获得启发教育。建安文学在通俗文学尤其是小说发展上起了积极且重要的先驱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安文学的主要特征:建安风骨的独特体现及多方面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