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30新政解读:中国房地产市场回归居住属性,经济影响几何?
房地产市场向来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一处变动就会影响全局。2025 年初,国家发改委与住建部、财政部一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330 新政"),此文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这份文件有 11 页之长,明确地指出:房地产不再将其作为刺激经济的主要方式,而是要回归到居住的属性。这是否意味着中央在“保楼市”这件事和“保经济”这件事的选择题上已经有了答案呢?从数据方面来看,2024 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面积为 10.72 亿平方米,并且同比下降了 8.6%;销售额是 9.53 万亿元,同比减少了 12.3%。到了 2025 年的第一季度,70 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的价格指数连续 18 个月处于下跌状态,跌幅扩大到了 5.7%。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同比下降了 7.2%,创造了近十年来的最大降幅。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是有原因的。其中人口结构变化是关键因素之一。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24 年中国出生人口为 756 万人,而死亡人口为 1172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且已连续第四年为负。人口红利的消退让住房需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我从事行业已经 20 年了,从来没有见到过像现在这样艰难的市场。以往的时候,三四线城市还能够凭借棚改来拉动需求,然而现在,就连一线城市的豪宅项目都难以销售出去了。这一感受得到了数据的证实:在 2025 年 3 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的成交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 23%,二手房的成交量下降了 31%。
楼市处于低迷状态,对地方财政产生了直接影响。在 2024 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为 6.48 万亿元,与去年相比下降了 15.3%。有专家进行估算,土地出让金收入在地方政府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曾经的高峰时期的 40%左右降低到了 25%以下。这种情况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极为巨大的财政压力,同时也促使地方政府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张某研究员指出,房地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在 2017 年接近 17%,而到 2024 年约为 10%,这种下降趋势在短期内难以发生逆转。同时,经济增长的引擎正从房地产向制造业、科技创新以及服务业进行转移。2024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 16.2%。这个比重比上一年提高了 1.3 个百分点。
从政策走向方面来看,“330 新政”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举措。这些举措包含降低存量房贷的利率,对差别化住房信贷进行优化,以及降低购房的首付比例等。这显示出了稳定房市的坚定决心。然而,与 2008 年、2015 年的那种强刺激政策相比较,这些措施更多的是起到“托底”的作用,而并非是“托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王某研究员称,2025 年的房地产政策是“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政府一方面要防止房地产过度下滑,以免引发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要避免房价再次大幅上涨,防止带来社会问题和经济扭曲。这是一个颇为艰难的平衡。
近期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数据表明,在 2025 年 3 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呈现环比微微上涨的态势,涨幅为 0.2%,并且结束了连续 15 个月的下跌情况;同时,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保持持平。这究竟是房市开始企稳的信号呢,还是仅仅属于短期的波动呢?其答案还需要时间来进行验证。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房价出现下调的情况后,并没有促使购房热情有明显的提升。有一项针对 35 个城市以及 1.2 万名受访者展开的调查表明,有 55.7%的人觉得“目前不是购房的好时机”,在这些人当中,“房价可能会继续下跌”是最为主要的担忧。
北京的刘先生是典型的观望者。他和妻子都是高收入人士,手中有 300 万元首付。然而,他们还是决定再等一等。因为房价还在下跌,没必要着急。这种心态在年轻一代中较为普遍。90 后和 00 后对“房子是唯一资产”的观念持怀疑态度,他们更倾向于把钱花在旅游、教育和数字消费上。
房企面临的困境相较于消费者更为严峻。在 2025 年一季度,TOP50 房企业绩普遍呈现下滑态势,其平均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 18.7%。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在未来的三年内,房企将要面临大约 3.8 万亿元的债务到期压力。怎样渡过这个“债务寒冬”已然成为摆在房企面前的关乎生死的考验。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以及韩国等国家都历经了房地产市场从繁荣到理性回归的这一过程。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房价持续下跌的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并且还出现了“负资产”这样的问题。那么,中国是否会走上同样的道路呢?大多数的专家都觉得这种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城镇化率还存在着提升的空间,并且政府所具备的调控手段也是较为丰富的。
住建部的数据表明,到 2024 年底时,中国的城镇化率为 65.2%。与发达国家 80%以上的水平相比较,目前仍存在差距。若按照每年大约 1 个百分点的增速来进行计算,在未来的 15 年期间,还将会有大约 2 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这一情况将会带来持续的住房需求。
政策取向十分明确。2025 年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需坚持房子是用于居住的、并非用于炒作的定位,促使房地产业朝着新的发展模式平稳地进行过渡。”这表明,中央已作出了战略抉择:既不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崩盘放任不管,也不会重新开启房地产的刺激模式。
在城市层面来看,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趋势。2025 年第一季度,全国有超过 70 个城市颁布了不同程度的限购限贷政策放松措施。像南京、杭州这样的热点二线城市还提出了“先购后补”的购房补贴政策,其中最高补贴能达到 10 万元。这些政策能否切实刺激购房需求呢?从初步呈现出的效果来看,改善型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然而投资投机需求依然处于低迷状态。
房地产税的推进情况备受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在 2024 年 12 月对《房地产税法(草案)》进行了审议。这一审议标志着筹备多年的改革进入了实质阶段。草案明确规定,房地产税将依据“立法先行、充分授权、分步推进”的原则,在部分地区先进行试点,之后再全面推开。这一税种的出台将会对房地产市场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拥有多套房的持有者来说。
从国家经济转型的整体情况而言,房地产业在 GDP 中所占比重呈现下降态势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从相关数据能够看出,在 2024 年,中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在 GDP 中所占比重达到了 56.8%,并且其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率达到了 62.1%。制造业的增加值在 GDP 中所占比重为 27.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速达到了 12.7%。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银行业分析师指出,未来 5 年房地产行业会经历深度调整。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大型央企、国企房企的市场份额或许能超过 60%。这表明,有一批中小房企将要面临被清理出去的情况,而那些具备资金、品牌以及土地储备优势的大型房企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2025 年 2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会议明确指出,房地产调整是一个必经的阶段。需要有序地化解相关风险,推动行业向新的发展模式进行过渡。这进一步确认了中央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战略定位,即不再将房地产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是要通过房地产的平稳过渡,来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服务。
以前客户看房时会询问升值空间方面的情况,而现在则会询问交通是否便利、社区环境好不好以及物业服务怎么样等。可以看出,购房心态变得更加理性了。这种变化恰恰体现了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这一特点。
从城市群发展角度来看,中央所提出的“大都市圈”战略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新的契机。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这些城市群内部,交通实现了一体化,产业也在协同发展,正在逐步打破行政方面的壁垒,从而形成了更大范围的住房市场。比如在杭州都市圈中,临安、富阳等周边的区县,其房价的涨幅要远远高于主城区,这反映出了人口向都市圈外围扩散的这种趋势。
回到“保楼市”还是“保经济”的问题,答案显而易见:中国已从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消费和绿色发展为驱动力的新发展格局。房地产不再是经济的主要角色,而是其中的一个配角。
政府不会放弃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相反,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和保持社会稳定,政府将持续采取必要举措,以促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然而,这种支持会更具精准性且有限度,其目的是维持市场的基本稳定,而不是刺激房价上升。
居民角度来看,住房观念正在发生悄然转变。过去的思维是“有多少钱就买多大的房”,而现在这种思维正被“按需购房”所取代。一项针对 25 至 35 岁年轻人的调查显示,有 42.3%的受访者称“第一套房只要够住就行,不会去追求大户型和学区房”,还有 27.6%的人认为“租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住房制度正形成租购并举的模式。2024 年,全国住房租赁市场交易规模达 2.3 万亿元,且同比增长 18.6%。住建部数据表明,到 2025 年 3 月为止,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有 800 万套,为中低收入群体与新市民给予了稳定的居住条件。
国家已决心引导房地产行业转型,未来楼市会呈现出特定特点,即“稳中有降、结构分化”。一线城市以及强二线城市,因其存在人口净流入和产业集聚效应,房价或许会率先稳定下来;而三四线城市,尤其是那些人口外流情况严重的城市,其房价的调整周期可能会比较长,调整幅度也可能会更大。
普通购房者面对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其一,房价的调整给予了他们更好的“上车”契机;其二,他们在选择时会更加慎重,因为区域和项目品质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长期收益。房子不再仅仅是投资品,而是回归到了居住以及改善生活品质的本质。
你如何看待当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是觉得已经触底并开始反弹了呢,还是认为调整还会持续下去?倘若你是刚需或者改善型的购房者,你会选择在现在进入市场呢,还是继续保持观望的态度?欢迎留下你的观点和经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