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4-25 21:12:24

建安二十二年瘟疫横行中原 建安七子五人染病而亡 曹丕率众学驴叫送别王粲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瘟疫在中原地区横行。“家家都有遭遇僵尸的悲痛,室室都有发出号泣的哀伤。”有的家庭甚至“整个家族都丧失了”。

天灾让战乱频发的年代又平添了几分悲凉色彩。

这一年,建安七子中的王粲染病而死。建安七子中的徐干染病而死。建安七子中的陈琳染病而死。建安七子中的应玚染病而死。建安七子中的刘桢染病而死。其中,王粲是曹丕的好友,王粲也是曹植的好友。

曹丕和文人们为王粲举行葬礼,想到他生前喜爱听驴叫。于是对在场众人说:“咱们一同学驴叫,为王仲宣送行吧。”接着,驴鸣之声顿时响彻天空。倘若王粲喜欢听猫叫,那这群大老爷们恐怕就要在人家坟前一起学猫叫,一起发出喵喵喵的声音了。

曹植在哀悼友人时,挥笔写下一篇《王仲宣诔》,文中写道:“文采如同春天的花朵般绚烂,思绪犹如泉水般奔涌。说出的话值得吟咏,下笔就能写成篇章。何种道理不能通达,何种技艺不娴熟。”那两位阴阳相隔的旷世才子,依然通过文字来相互应和。

为了同一个好友,兄弟俩用不同的方式寄托哀思。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如今人们提及曹丕与曹植,多数会想到煮豆燃萁,想到他们的立嗣之争。实际上,这对同母所生的兄弟,也曾有过亲密的时光,平日里会“兄弟共行游”(如曹丕在《于玄武陂作诗》中所写)。

年少时的他们时常一同举行宴会游玩,也会相互切磋诗文。曹植在诗里记载了与哥哥一起宴饮时的畅快感觉。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

清澧盈金觞,肴馔纵横陈。

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夏日雨后,暑气渐渐退去。兄弟二人有美酒相伴,也有佳肴作陪。他们一起观赏歌舞,尽情玩耍弹棋游戏。这呈现出一幅怡然自得、欢乐融洽的画面。

命运很不幸,让这一对原本和睦的兄弟变得反目成仇了。原因仅仅是,他们是曹孟德的儿子。

瘟疫横行的这一年,是曹植一生的转折点。

曹子建才华横溢,向来任性而为且嗜酒如命。有一日,他借着酒意,乘车行驶在驰道中间,这属于违规驾驶行为,并且他还擅自经过了邺城的司马门。

《汉书》有记载,“驰道是天子行走的道路”,而司马门是皇宫的外门。曹植的这一行为是极为严重的超越本分的举动,属于违反制度的行为。

曹操非常生气,他把准许曹植出行的公车令给处死了。从这之后,曹植的地位就急剧下降了。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十月,魏王曹操下达了《立太子令》。此令宣布,将“五官中郎将丕”立为“魏太子”。

曹植在立嗣之争中一败涂地,他的后半生,注定是个悲剧。

最爱历史艾公子新书《大明300年》重磅上市

不读明史无以明智,今日特价包邮,欢迎入手

年少的曹植,也曾得到过曹操的喜爱。

曹植 10 岁时,便能诵读《诗经》等著作。曹植 10 岁时,也能诵读《论语》等著作。曹植 10 岁时,阅读量已达数十万字。曹植 10 岁时,还能写一手好文章。面对曹操的提问,曹植出口成章。面对曹操的提问,曹植应答如流。

曹操读了他的满分作文后,既惊喜又不禁产生疑问,怀疑是不是找人代写的。曹植自信地表示:“说出的话能成为论断,下笔就能写成文章,父亲当面进行测试就能知晓,何必去请人代写呢。”

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何你如此优秀。

曹植。【剧照】

曹植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他束发之年时,就被曹操带在身边,跟着其父四处南征北战。

《白马篇》是曹植年轻时随父征战的真实写照,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这首乐府诗通过一个边塞游侠的形象来抒发少年曹植那壮怀激烈的情感。诗中最为有名的一句便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魏武挥动马鞭,在三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历经沧桑。在汉末群雄纷纷崛起的乱世里,他成就了霸业。曹植早期创作的诗赋,所书写的内容恰恰是曹魏崛起的历程。

曹操建都在邺,开始大规模兴建土木,这时曹植创作了《登台赋》来为他歌颂;曹操颁布了禁酒令,曹植就创作了《酒赋》来与之相呼应;曹操征讨孙吴,曹植写下《东征赋》来彰显其声威;曹操招揽人才,曹植便创作了《七启》来告知隐士。

建安十九年(214 年),曹植 23 岁,被封为临淄侯。曹操征孙权时,曹植驻守邺城。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曾写信告诫他:“我 23 岁时担任顿丘令。如今回想当年的行为,不曾有过后悔。如今你也 23 岁了,要懂得自我勉励。”

那时的曹植曾满怀志向。他在《与杨德祖书》里向好友杨修表明自己的志向,即“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他不单单满足于吟诗作赋,还怀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他深知,在追求权力的道路上,等待着他的对手正是他的哥哥曹丕。

丁仪、丁廙兄弟是曹植的死党。

丁仪支持曹植,原因之一是他与曹丕有私仇。在当年,曹操为女儿(清河公主)挑选女婿的时候,原本打算把女儿许配给有“名士”之称的丁仪。

曹丕知晓丁仪患有眼疾,于是向他父亲提议,女孩子通常较为注重外貌,丁仪虽然具备才华,然而其相貌不佳,故而他反对这门亲事。

曹操将女儿许配给了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丁仪未能娶到曹家的女儿,内心对曹丕怀有深深的怨恨,正因如此,他才与曹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曹操晋爵魏王之后,没有按照惯例册封太子。丁氏兄弟对拥护曹植上位抱有幻想。

他们时常在曹操跟前进言,把曹植捧得极高。说曹植天性仁孝,文章写得无与伦比。并且说如今天下的人才们都愿意跟曹植交往,甚至愿意为他而死,这实在是上天将福气赐予大魏,并且永远给予无尽的福祚啊。

治国需要的是真才实学。曹操在为立嗣问题而举棋不定的时候,曾经秘密地拜访群臣。

曹操。【剧照】

他发现,低调沉稳、不露锋芒的曹丕,已得到曹魏重臣们的支持。

崔琰与曹植有姻亲关系。他完全没有袒护侄女婿。他依据春秋大义,认为应该“立子以长”。并且他觉得曹丕仁孝聪明。他表明自己就是曹丕的死忠粉,会坚守到底(琰以死守之)。

曹操再次询问贾诩。贾诩展现出冷幽默的一面,紧闭嘴巴不做回答。曹操说道:“你在装什么高冷呢?为何不回答?”贾诩回应道:“我正在思考袁绍父子以及刘表父子啊。”随后曹操放声大笑。

贾诩的态度很明显。袁绍因为废长立幼,把自家搞得彻底破产了。刘表也是因废长立幼,把自家搞得彻底破产了。

曹魏的智囊团汝颍集团以及亲友团谯沛集团,其中也有不少是曹丕的支持者。

荀彧是汝颍士人的代表,也是曹魏的元勋。曹丕与荀彧向来交往甚密,他曾经拜荀彧为师。荀攸生病时,曹丕拜于床下伺候他。

曹丕与他们结交,从而取得了处于政权中心的汝颍士人们的支持。在争立太子的过程中,荀彧和荀攸都已经去世了。然而,他们所举荐的陈群等曹魏重臣却坚定地站在了曹丕这一边。并且,他们所代表的门阀世族在曹魏统治集团中始终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https://img0.baidu.com/it/u=2186263927,3066753083&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66&h=500

谯沛集团主要由曹氏宗亲构成。在其中,掌握实际权力的有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人,他们都是曹丕的亲密伙伴。曹休和曹真是曹操的养子,他们担任中领军这一职务,手中掌控着兵权,负责统领曹魏的特种部队虎豹骑。

曹丕拥有这样的起始条件,曹植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正是由于曹操已经决定将曹丕立为太子,所以才借助司马门事件来压制曹植,从而为这场立嗣之争画上了句号。

《立太子令》宣示着,曹丕将会成为曹操的继承者。

曹丕欣喜若狂,竟一时失去常态,用胳膊搂着侍中辛毗的脖子兴奋地问道:“辛君可知我究竟有多高兴?”辛毗回到家中,将曹丕的反应告知了自己的女儿辛宪英,辛宪英听后连连摇头,她认为魏国迟早会走向灭亡。

曹植的心情变得极为低落。他的老爹为了维持稳定,还要剪除他身边的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曹操和刘备在汉中展开决战。当时,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曹操将“鸡肋”当作军中的口令。丞相主簿杨修听到“鸡肋”这两个字后,便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他对其他人讲:“鸡肋啊,吃它吧没什么可得到的,舍弃它又觉得可惜,这表明我们的军队要撤退了。”没过多久,魏军果真开始撤兵。

曹操对多次自作聪明的杨修一直心怀不满,“鸡肋”这件事恰好给了他可乘之机。当年秋天,在回师洛阳的过程中,曹操以“泄露言语教导,与诸侯勾结”的罪名处死了杨修。其中“与诸侯勾结”这一罪名,实际上就是说他是曹植的心腹,参与了立嗣的争斗。

杨修。【剧照】

然而杨修十分机智,他早已将一切看穿。在临死前,他说道:“我本来就觉得自己死得太晚了。”这意味着他认为自己死得太迟了。他曾在立嗣的争斗中支持曹植,这触犯了臣子的重大忌讳。早在两年前,曹丕被立为太子的时候,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杨修死了,这就像一声惊雷。曹植因此心里感到不安。之后他就常常借酒来消解忧愁,不再过问世间之事。

当时,关羽大军正在围困樊城的曹仁。曹操原本打算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去参与支援,然而,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以至于无法接受命令并出征。

曹操一怒之下,收回成命。

从此,曹植每天的状态都很消沉。他即便选择退出权力的核心区域,也依然无法逃离政治所形成的漩涡。

曹丕称帝之后,持续剪除曹植的党羽。没过多久,他就认定丁仪兄弟是奸邪之人,把他们投入狱中并杀害了。

曹植此时在朝中已无可依靠之人,他身为王侯,却如同囚徒一般,仿佛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

当初,曹植的文章使他声名远扬。如今,文章又成为他用来自我保护的工具。在曹丕代汉称帝之前,曹植曾创作了《喜霁赋》,在赋中他引用了大禹、商汤等的典故,以此为曹丕受禅之事做舆论方面的准备。

禹在太阳西斜时发誓,最终被赐予圭而宣告成功。汤在殷朝时感受到旱灾,建造桑林来表达诚意。挥动玉辂而云彩散开,敲响銮铃而阳光照耀。以北极作为约定的期限,我将加倍赶路兼程前行。

曹丕对曹植表现出的顺从感到满意。在黄初元年(220 年),他下达命令,让曹植立刻离开都城。曹植被要求前往封地临淄。留在自己身边,始终是个潜在的威胁。不如让曹植走得更远一些,这样眼不见,心就不会烦了。

曹丕。【剧照】

到临淄才一年,曹植就惹上事了。

曹魏时期设置了监国谒者,他们要接受皇帝的命令,肩负起监察检举的职责。有一次,曹植因为喝醉酒而一时情绪激动,竟然对朝廷派来的使者表现得很无礼,态度十分傲慢,对使者爱答不理的。

监国谒者很好地履行了类似狗仔队的职责,然后将这个消息告知了曹丕,并且称曹植“劫胁使者”。

曹植遭遇了这突如其来的灾祸。如果稍微不谨慎,就会丢掉性命。幸好曹丕、曹植的母亲卞太后替他求情。所以曹丕没有狠下心来杀他,只是把他贬为安乡侯,从郡侯的级别贬到了乡侯的级别。

曹植接到贬诏后,知晓是母亲从中进行了周旋。于是他上表向皇上谢罪,他说在接到诏命的那一天,心中既怀有恐惧又饱含悲伤。他恐惧的是自己有所懈怠,开始违背了宪法;他悲伤的是自己不够谨慎,导致了这样迅速的贬退。这样的情况,既增加了陛下对他的挂念,也给太后留下了担忧。

此次被贬之后,曹植多次被徙封。他就像飘蓬和断梗一样,在命运的长河中漂泊。一首《野田黄雀行》,将他备受压迫且无能为力的心情倾诉而出。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黄初三年(222 年),曹丕对诸侯进行了象征性的分封,其中他的十一个弟弟被封为王。曹植被封为鄄城王,享有二千五百户的食邑,他的两个儿子被封为乡公。然而,没过多久,东郡太守王机以及防辅吏仓辑等人就诬告曹植有罪。

曹植身轻如鸿毛,可谤言却重如泰山,他不得不进京向曹丕请罪,为自己进行辩白。曹丕呢,也不好过于追究,只是将他赶回了家。

曹植在返回封国的途中,路过了洛水边。他将那无尽的悲伤与惆怅,转化成了千古流传的名篇《洛神赋》。

这篇作品所讲述的是一个人与神相恋,然而却爱而不得的悲情故事。在唐代,李善为《文选》作注的时候,他为这个故事编造了一个浪漫的传说。

据说,曹植从年少的时候就深深爱恋着他的嫂子甄氏。他常常在白天思念她,夜晚也在想着她,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然而,最终他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此次入朝请求治罪,甄氏已被谗言所害,含冤离世。曹植回忆起往日的情思,心中如同被刀割一般。有一天,甄氏的儿子曹叡陪伴曹植用餐,曹植看着已然失去母亲的小侄子,忍不住悲从中来,那悲痛之情完全表露了出来。

曹丕得知这件事后,把甄氏的遗物玉枕送给了曹植。在回鄄城的途中,曹植看到这玉枕就想起了甄氏。夜晚他在河畔住宿,在梦中仿佛看到甄氏踩着水波、驾着风而来,和他相聚在一起。

这个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它的逻辑存在问题。尤其是曹丕把甄氏的遗物送给曹植这件事,显得极为荒谬。

曹植与甄氏的爱情悲剧,是后世编织的动人传说。【剧照】

人们总是喜欢美丽的故事,只因现实更加残酷。

黄初四年(223年),曹植与兄弟们前去京师朝见。

曹操时期战功赫赫的任城王曹彰(字子文)在京中患病后突然去世(也有一说他是被曹丕毒死)。一同前来朝见的曹植心怀畏惧,自觉有过错,他头顶着铁板,光着脚来到宫阙之下,伏地痛哭。

男人哭并非是罪过,卞太后看到后内心十分疲惫。她坚决阻止这场兄弟之间相互残杀的悲惨局面,并且当面斥责曹丕说:“你已经杀害了我的儿子曹彰,不能再去伤害曹植!”

曹植得以避免一死,随后被改封到雍丘成为雍丘王。每次遭遇贬谪或者被改封,这都是曹丕对曹植的一种牵制手段。然而,曹植不敢有半点怨言,他按照惯例都要撰写谢表,一方面是对曹丕的功德进行称颂,另一方面是陈述自己的罪过。

尤其是这次改封雍丘王后,他首先表明了认罪的诚意,称“臣自抱衅归藩,对自己的罪过刻肌刻骨,时常追思,白天到了一半时间才吃饭,夜里到了一半时间才睡觉”。臣在这一路行程中一直充满负罪感,回来之后一直在进行反思。

陛下的德行犹如天地一般,陛下的恩情比父母还要深厚,陛下施予的如同春风般舒畅,陛下赐予的宛如及时雨般润泽。

本是亲兄弟,如今只剩下君臣大义。

曹植逃过此劫后,在回封地的路上原本是与白马王曹彪一同前行的。他希望能和曹彪多聊聊天,以此来叙说长久分别后的情感。然而,监国谒者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于是两人被迫分别了。

曹植写下《赠白马王彪》,诗中丝毫不掩饰愤懑之情: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曹植屡次被贬后,有一部作品是他唯一直抒胸臆的。这部作品把满腔的怒火转化成了一声无力的呐喊。

黄初六年(225 年),曹丕进行南征孙吴的行动后归来。在途经雍丘时,他与曹植相见了。

https://img0.baidu.com/it/u=3181711833,126316123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654

曹植多次被徙封,没有时间去打理住处,雍丘宫变得残破得很厉害。曹丕看到这种情况后,赏赐给他一千金、车辆、名马,还给他增加了五百户人家。他们两人交谈的时候非常愉快,看上去就好像又像当初那样和睦了。

此次有了见面的情况,曹植创作了《黄初六年令》来进行纪念。其中写到:“如今皇帝远远地经过我的国家,以宽广豁达的胸怀进行了大赦,给我重新开始的机会,让我欢欣微笑、和乐相处从而使我感到欢喜,让我落泪叹息从而为我感到哀伤。”

所谓“大赦”,即把之前监国谒者等告发他的那些罪名全部消除。这是曹丕在即位之后,给予他作为哥哥的一种难得的关怀。

或许,曹丕已有预感,这是兄弟俩最后一次见面。

第二年,魏文帝曹丕病逝。

魏文帝曹丕画像

曹植还在继续他的贬谪生涯。

魏明帝曹叡承继其父的诸侯政策。他即位之后,首先把曹植封为浚仪王。到了第二年,又让曹植回到雍丘。接着又把曹植迁徙并封为东阿王。之后再次改封曹植为陈王。

短短几年内,曹植多次改换封国,辗转各地,疲于奔命。

曹植没有忘记当年的理想。他认为新君继位后情势发生了变化。于是他多次向上表请求朝廷起用自己。

曹植在《求自试表》中大力阐述君臣之道,言辞十分恳切,一心渴望为大魏奉献自己的力量:“我暗自估量自己,心中的志向是效命于国家,希望能建立微小的功劳,以此来回报所受到的恩情。”

他怀念过去与他父亲曹操一同出征作战的时光。他说:“臣曾跟随先武皇帝,向南抵达赤岸,向东临近沧海,向西眺望玉门,向北走出玄塞。亲眼见到了行军打仗的态势,那可真是神奇精妙啊。”

他在哀叹不受重用所带来的痛苦,他说:“如今我只是立下了像狗马那样微小的功劳,私下里自己思量,终究不会有像伯乐在韩国那样举荐我的举动,因此心中郁闷并且暗自感到痛苦。”

曹子建的心,始终在朝堂,在疆场。

然而,曹叡对其叔父“求用”之心视而不见。

魏明帝曹叡。【剧照】

曹植坚持不懈,多次呈递奏疏,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不仅提出“君臣合德”“任贤使能”等观点,还告诫曹叡不要疏远公族而亲近异姓之人。

太和六年(232 年),曹植被贬谪了长达十余年,他一直郁郁寡欢。最终,他去世了,其谥号为“思”,后世便称他为陈思王。

《谥法》曰:“追悔前过为思。”

一直到曹植死,皇帝还认为,他有罪。

在曹植之前,最著名的贬谪士人当属屈原和贾谊。

屈原正直高洁,悲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贾谊心情抑郁且悲痛,低声沉吟道:“那灾祸与福气啊,跟绳索有什么不同呢;命运是难以言说的啊,谁又能知晓它的尽头呢!”

曹植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以立嗣之争为界限,前期主要是在述说他的抱负;后期则转而开始书写他的愤懑。

他之后,许多被贬谪的士人遭遇曲折的际遇,就像他那样,投身于文学创作,在诗文中找寻慰藉,像谢灵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杨慎这些旷世奇才就是如此。

这是他们的不幸,却是文学史的大幸。

难以想象,中国文学史若无曹子建,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后世文人内心孤独之时,不知“形影相吊”是何意。(“心中感慨《相鼠》这一篇章,却没有领悟到‘无礼速死’的道理,自身形影相吊,内心五情惭愧而羞愧。”)

精神处于振奋状态时,不知道什么叫做“意气风发”。(“武皇兴起的时候,凭借道义凌驾于残敌之上,义气像风一样蓬勃生发。”)

称赞他人时,不知道“才高八斗”是什么意思。(谢灵运曾说:“天下的才华共有一石,曹植独自就得到了八斗。”)

遇到绝世美貌的女子,我们或许不会想到:她仿佛像轻盈的云朵遮蔽了月亮,又好像飘荡的微风回旋着雪花。

我们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时,或许不会想到:要“捐躯赴国难”,要“视死忽如归”。

当听到内部争斗的悲剧时,我们或许不会联想到:“原本同出于一个根,相互煎熬何必如此急迫呢。”

曹植创作了《洛神赋》。若没有《洛神赋》,那么在《天龙八部》中,段誉在危急时刻就无法施展凌波微步来逃跑。同时,顾恺之凭借《洛神赋》才能用画笔描绘出一幅名传千古的《洛神赋图》。

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清代王士祯作出评价,从汉魏时期开始,历经两千多年,能够被称作仙才的人,只有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这三个人罢了。

‍或许,“仙才”的代价,就是这一世的落寞和失意。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个在看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9年版

张作耀:《曹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钟优民:《曹植新探》,黄山书社,1984年版

最爱历史艾公子新书《大明300年》重磅上市

不读明史无以明智,今日特价包邮,欢迎入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安二十二年瘟疫横行中原 建安七子五人染病而亡 曹丕率众学驴叫送别王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