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4-25 03:20:00

奶昔错误重审:麦当劳奶昔销量不升反降的用户行为分析

一、奶昔错误重审产品场景

相信很多人听说过这样一个理论,叫奶昔错误( )。

这是一个关于麦当劳卖奶昔的故事。麦当劳为了提升奶昔的销量,进行了大量的用户调查。并且,麦当劳还根据调查反馈对奶昔产品进行了诸多的改良。

但最终的结果是,奶昔是越做越好了,销量却没有上去。

在调研期间,有一位名为杰拉德·博斯特尔的人。他与麦当劳通常进行的用户调查有所不同,他更多地把视角聚焦在用户行为方面。

比如他发现:

早上卖掉的奶昔接近一半;买家通常是独自一人;他们除了奶昔几乎不买其他食物;他们从不在店里喝奶昔。通过进一步交流得知,所有买奶昔的人都有漫长的通勤,他们在开车上班途中喝奶昔。

这种食物最适合在这种场景下享用。大部分人吃的面包圈比较脆,边开车边吃的话会让手沾满碎屑。而奶昔呢,将它放在刚好空出来的茶杯座上,插上一根吸管开始吮吸,通常能够花费 20 分钟,既解决了上班路上的饥饿,又打发了上班路上的无聊。

你会发现,用户对于产品存在着一些普通的需求,像饮品更好喝以及身体更健康等情况,在这样的场景当中几乎是被忽视掉的。

他们可能需要更稠的奶昔,这样就能够在通勤中打发无聊;

他们可能希望购买时更快捷,这样就能节省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

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场景中,有着不同的用户需求与之对应。我们如果盲目地去抓用户那些多变的需求,那显然是既低效又无用的。

理清你的产品真正要满足的场景,才是第一步。

二、从品类第一到场景第一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讨论新消费创业时,都会追求品类第一。

《定位》里那句话的影响力太大了:

品牌要在容量有限的消费者心智中占据品类,其最好的差异化方式是成为第一。要做品类的领导者或开创者,让销量遥遥领先。其次是分化品类,做到细分品类的唯一,也就是成为细分品类的第一。

当前品类无法成为第一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那就去创造一个可以成为第一的品类。

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出新的概念,另一种是给现有品类添加新的定语。总之,超级细分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词。

这是尤为底层的思考逻辑。

一个人饿了的时候,会在火锅品牌、中餐品牌、西餐品牌、快餐品牌以及方便面等多个品类中进行选择。倘若选择了火锅这一品类,那么他可能会犹豫是吃海底捞呢,还是选择呷哺呷哺?

你看,一层一层的思考逻辑,就像一个流量漏斗。

这个时候,品牌需要一个品类广告。比如提到火锅就想到吃海底捞,提到火锅就想到吃小天鹅。这样一来,当人们有该品类的消费需求时,就会直接联想到你的品牌。

这种玩法实际上是在区分你和同品类之间的心智关系,同时也是打造“品类第一”的有效途径。

但在这些品牌中,有很多品牌并未在“品牌”这个维度上进行营销,而是直接跃升到了“品类”层面。例如重庆有一个类似鸡肉汤锅的品牌,它打出了“不吃火锅,就吃李子坝梁山鸡”这样的广告语。

用户有很多选择,不吃火锅的话,还可以选择干锅、烤鱼、小面。然而,当李子坝梁山鸡的营销开展后,在大家讨论不想吃本地人首选的火锅品类时,李子坝梁山鸡就成了首先被想到的品牌。

营销竞争,开始跳脱品类范围了。

当然,这并非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像“收礼只收脑白金”这样的经典广告传播,它跳出了品类;“累了困了喝红牛”的广告传播,也跳出了品类;“吃完喝完嚼益达”的广告传播,同样跳出了品类。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场景的范围之内。他们开始去从事场景品牌的相关工作。

场景品牌的搭建,其实有两方面优势:

首先,做大场景,它能够抬升品牌的增长天花板。

脑白金的场景是用于送礼。礼品市场中存在其他保健品牌,还有茶叶、烟酒等其他品类。然而,脑白金却在送礼场景中成为了第一品牌。它成立仅两年,就实现了 12 亿的销售额(2000 年)。

当年的太阳神、三株口服液、红桃 K、昂立这些保健品市场本身就已经是竞争激烈的红海了。而脑白金重新构建了产品场景,从而为自己找到了一片新的蓝海市场。

其次,聚焦场景,它能够与品类巨头形成错位竞争。

喝咖啡的场景,在星巴克的引领下大多成为了第三空间。之后的多年里,COSTA 的黑色皮质双人沙发以及漫咖啡做旧且类似手工制作的座椅等,都在第三空间的场景中与他人展开竞争。

然而很可惜,星巴克早已占据了第三空间的心智定位。像 COSTA 这样的后来者只是进行同质化的跟随,从根本上说,这仅仅是为了让人们记住自己,是在帮助星巴克加快对市场消费习惯的教育罢了。

如何与这样的咖啡巨头形成错位竞争?聚焦其他场景。

瑞幸咖啡是一个外卖起家的咖啡品牌。它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并非星巴克那样的第三空间,而是更多地为通勤者提供咖啡。

瑞幸咖啡为了能快速抢占在这个场景心智下的品牌份额,在财务造假事件曝光之后,马上采取了直营转加盟的策略,通过 5000+的店铺去抢占写字楼,以此用规模来宣示自己在场景方面的竞争力。

https://img1.baidu.com/it/u=1843776622,257989784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7

此外,有大规模的场景被植入。例如热播剧《请叫我总监》中,资本公司的那些经理和总监们,在上下班期间都会喝瑞幸。

在这个场景下,用户需要怎样的产品?

第一应该是通勤要求的快。

瑞幸曾为门店定下一个规矩,那就是“两分钟内完成一份订单”。不管订单里面是只有一杯,还是有多达十余杯。

这放到星巴克就没有必要了。人们来这里,本身就是享受慢生活。

第二应该是更好喝。

在星巴克,人们对第三空间的需求比咖啡本身要大很多。然而,通勤咖啡的实际需求,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喝到一杯咖啡,要是做不到的话,买瓶农夫山泉会更快些。

这个时候,需要烘托瑞幸口中的 WBC 世界咖啡师冠军团队的专业调配。需要烘托瑞幸首选埃塞俄比亚日晒西达摩豆。需要烘托瑞幸用上等阿拉比卡当季生豆。

如果说瑞幸是以高举高打的方式抢占心智,这种方式不太适合中小创业者,那么对于江小白的表达瓶场景设计,你应该去学会。

白酒行业的细分场景至少有以下五个:包括商务接待、举办宴席、进行家宴、用于休闲饮用以及当作礼品等。茅台、五粮液等这些传统品牌,主要在商务、宴请以及礼品等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然而江小白却选择了其中最小的休闲饮用这一细分场景。

这期间,他们主要打的点在于“小聚、小饮、小时刻、小心情”。他们切入的是这样的场景,即三五好友在路边摊的四方小桌上吃着烧烤。

到底是不是年轻人已经不重要了。大家说江小白是年轻小酒品类时,其实并不恰当。

在这样的场景下,用户的需求又是什么呢?

是否需要像茅台那样具有身份象征且口感如陈年佳酿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或许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表达情绪的东西,亦或是一个创造话题的切入点。

表达瓶上的情怀文案,是江小白抢占这一场景的关键所在。在微博、抖音以及现在的小红书等平台上,江小白持续进行相应的场景引导,几乎使自己成为了这个场景下用户的唯一选择。

此前和朋友在路边相约吃烧烤,他最先说的话是“喝江小白还是喝啤酒?”,而非“喝白酒还是喝啤酒?”

这意味着,在一部分人的心智里,只要涉及这种场景,喝白酒就会想到江小白。

场景细分,让这个品牌在板结的白酒行业中生长了起来。

三、五步打造一个场景品牌?

第一步,研究行业格局。

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要研究当前行业的现有格局。

在辣酱行业方面,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 - 2025 年中国辣椒酱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表明,老干妈占有 20.5%的份额。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李锦记和辣妹子,它们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 9.7%和 9.2%。

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比较低,然而要实现规模化却特别困难。其中最大的阻碍就是老干妈。

首先,老干妈固化了价格带。该品牌占据了8-15元的价格带。

其次,老干妈在商超场景方面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该品牌的铺货率一直很高,常年在各省市场中占据首位。然而,每个省的第二名品牌都是不一样的,呈现出一种“有第一,却无第二”的寡头式格局。

应对这两个特点,行业新进入者的切入口就很明显了。

第一个切入口是对价格带进行延伸,价格要么比老干妈更便宜,要么比老干妈更贵。然而,辣酱属于调味品,其价格敏感度比较高,定价如果比老干妈低,就难以实现盈利;定价如果比老干妈高,又难以获得市场。

第二个切入口是更换场景。人们在逛超市这个场景买辣酱时会想到老干妈,那么在其他场景呢?

第二步,分析目标场景。

在传统市场以及营销的过程里,大家谈论得最为频繁的实际上是渠道。例如老干妈所处的商超,它并非是某种场景,而仅仅是用于完成交易的渠道。

我个人认为,渠道属于场景的一种表现形式。例如在商超里,像老干妈等这些品牌会思考怎样在这个场景中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比如让陈列变得好看些,抢占货架中层的位置,把堆头做得漂亮一些。

不少品牌会直接在商超进行烹饪和试吃。在“逛”的这种场景之下,能够推动用户沉浸在体验中去接触产品,进而实现销售。

这也是构建了一个场景。

作为新锐品牌,如今像脑白金那种“场景>品类”的选择较为少见。更多的是在品类当中去选择与巨头存在错位的场景。例如江小白在宴请场景上进行错位,专注于小聚小饮。

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选场景?

目标场景下的竞品数量较少。目标场景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目标场景的进入门槛较低。目标场景能够带来增量用户,而不是去争夺巨头原有的用户。

2015 年,有一款名为虎邦的辣酱问世。它的出现十分突然,直接与老干妈等传统品牌的原有服务场景产生了差异,开始从事外卖业务。

当时,百度在进行补贴大战,美团也在进行补贴大战,饿了么同样在进行补贴大战。并且,为外卖增添一项附加值这件事的门槛是很低的。

此外,外卖行业的消费者大多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愿意尝试新产品,并且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

更重要的是,外卖渠道里,还没有任何一家辣酱品牌进入。

当然,外卖用餐时配上辣酱能增添口味,这是真实的需求,也是这个场景能够做大的核心。

https://img2.baidu.com/it/u=2846110229,2035058440&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73&h=500

很快,虎邦辣酱与外卖中的 70 多家连锁品牌达成了合作,同时也与 30000 多家商家达成了合作,并开始向全国扩张。

2018 年时,虎邦的外卖终端网络达到了 10 万家以上。并且,虎邦成为了“网红第一辣酱”。

第三步,产品服务场景。

品牌在真正进入目标场景时,需要做的事情是打造一款与该场景相适配的产品。

老干妈通常是半斤装的产品,其包装材质为玻璃瓶。这种包装显然不适合外卖场景。虎邦辣酱则需要把产品规格调整为可以一次吃完的 15g,并且避开容易打碎的玻璃包装,采用了洋快餐的番茄酱包装方式。

此外,虎邦辣酱将小包装产品的价格设定为 3 至 5 元。这主要是为了迎合外卖场景,满足用户凑满减以及凑包配送的需求,从而使其成为凑单的神器。

当然,对于外卖场景中的年轻群体而言,虎邦辣酱在包装设计方面更加潮酷且更加时尚。这些方面,都是在为场景提供服务,也是在为场景消费下的用户体验提供服务。

第四步,营销打透场景。

场景品牌,就是要让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第一个想到你。

虎邦辣酱为了打透外卖场景,首先去影响外卖的重点人群,像学生和白领。它通过与百事可乐、智联招聘、BOSS 直聘等品牌进行联合,还有在网易游戏中进行植入等方式,开始在这群人中让大家逐渐熟悉它。

之后,与真功夫这个知名快餐品牌进行了合作,还与乡村基这个知名快餐品牌展开了合作,同时也与小杨生煎这个知名快餐品牌达成了合作,并且与老娘舅这个知名快餐品牌有了合作。在外卖场景当中,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印象。

从根本上而言,虎邦辣酱进入外卖领域的时候,该领域不存在其他辣酱。当它随一袋袋外卖抵达用户手中时,就已经迈出了打透场景的第一步。

先发优势开始成为竞争壁垒。

第五步,场景溢出。

大家或许听闻过“品牌溢出”。若你在某一群体里构建起了品牌效应,那么他们身旁的人也会随之去对你们的品牌进行了解。

嘉御基金的卫哲曾有这样的观点:如果能够拿下针对 25 岁女性的产品金牌,并且将 25 岁女性市场打透,那么你的品牌自然而然就会溢出到其他人群。

具体而言,17 岁和 18 岁的女孩子会去仰视姐姐们的消费方式,她们期望自己能变得更成熟;30 岁和 40 岁的女性则希望自己永远保持青春,会俯视 25 岁的女性;25 岁的女性离开大学已经有 3 年或 4 年了,有了自己的收入,开始结交男朋友,并且会生孩子。这部分人群不仅会把自己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向另一半男性传递,在生了孩子之后还会向孩子传递,同时也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

场景溢出的情况与此类似。你在某一个场景中形成品牌效应后,你的用户就会将你带到其他场景。

因为外卖的缘故把包装做小之后,年轻人察觉到虎邦辣酱不只是在外卖场景中使用,还能够出现在出差旅行以及居家一人食等场景里——通过这种方式,场景产生了溢出效应。

虎邦辣酱为了适配那些场景,只需在产品方面做一些应对场景需求的小改动。

虎邦辣酱率先设计了 30g 酸奶杯。这种小罐装的设计显得更为简洁且富有时尚感,也更能契合年轻人一人食的消费场景。

四、结语:为什么开始强调场景品牌

当下我们在网络上搜索场景品牌,会出现很多结果是三翼鸟。三翼鸟是一个产品覆盖场景的品牌,像居家场景,其中的洗衣机、冰箱等都是这个品牌的。

这种场景品牌与我们所谈论的场景品牌不同,这里的场景品牌着重于在特定场景下最先联想到的那个品牌。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去强调场景品牌?

前 10 年,电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所有生意的增量部分。传统电商遵循搜索的逻辑,就如同我有购买一把拖把的需求时,会在电商的品牌搜索中输入“拖把”这个关键词,接着再去对相应的品牌进行选择。

这个时候,品牌需要成为品类当中的第一名,要成为品类的代名词。例如拖把领域的专家大卫。

很多人在购买拖把时,会在搜索框中填写“大卫”这个关键词。如此一来,其他拖把品牌就没有机会与用户见面了。

有很多这样的案例,例如卫龙和辣条的关系、足力健与老人鞋的关系、妙可蓝多和奶酪棒的关系……

当下,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日常处于兴趣电商和场景营销的环境之中。尤其对于高频低价商品而言,倘若你依然在等待用户主动去进行搜索并购买,那么估计早已被同行抢占了客源。

当用户有需求时,品牌怎样能让其想起自己呢?最好是在需求产生之前,于需求的场景中,成为该场景的第一品牌。

夏天前往海边进行沙滩排球活动,当大汗淋漓且想要喝些饮料的时候,你会想到谁呢?还会在矿泉水、果汁、苏打水、气泡水以及可乐这些不同的品类中做出选择吗?

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直接是可口可乐。往年的广告里,可口可乐曾多次展现那样的场景,并且给一代人留下了认知锚。

可口可乐是一个致力于构建多场景印象的品牌。BOP 品牌的创始人刘滨曾介绍过这样一个案例:在土耳其的软饮料市场中,有研究机构针对可口可乐和另一个本地品牌 Cola-Turka,在八个细分场景方面对它们的心智份额进行了比较。

结果是,有 67%的人能够在 3 个及 3 个以上的场景中主动想到可口可乐,然而 Cola-Turka 只有 15%的人能做到。

你可以这样解释,可口可乐在品类方面处于第一的位置,然而这只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与之相反,场景处于第一的说法则更有道理。

本文参考文献:

克莱·舍基创作了《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这本书。这本书于 2011 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地点在北京。

卫哲拿下了针对 25 岁女性的产品金牌,并且将 25 岁女性打透了。此事件发生在 2022 年 8 月 25 日,是在界面新闻上的相关报道。

刘十九指出,品牌要找到“死忠粉”。品牌找到“死忠粉”这一问题在《商界评论》2016 年第 11 期有相关探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奶昔错误重审:麦当劳奶昔销量不升反降的用户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