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4-25 02:05:12

李叔同书法风格特色解析:含蓄美、圆融冲和与朴拙圆满的艺术境界

李叔同出生于 1880 年,逝世于 1942 年。他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以及戏剧活动家。他还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担任过教师这一职务,也担任过编辑之职。之后他剃度成为僧人,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年号晚晴老人,后来被人们尊称为弘一法师。

一、李叔同书法的风格特色

大家都公认李叔同书法具有含蓄美。叶圣陶曾表示,自己喜欢弘一的书法,原因是其书法“蕴藉有味”。

李叔同的书法在用笔方面很含蓄。从他的作品能够看出,他的用笔是圆融的,有藏起藏收的特点,完全看不到棱角。

含蓄美还表现为一些风格特点,如“温和”“圆融”“冲和”“中庸”等。李叔同明确表示自己的字具有含蓄美,他说:“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鲁迅对他的书法风格作出评价,认为是“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由此可以看出,李叔同的书法没有刻意去进行雕琢,没有过多的锋芒,其艺术表达形式非常含蓄。

总之,“弘一体”的书法线条呈现出干净且温润的特点。笔锋隐藏起来而不外露。其结构较为狭长。章法方面则显得空灵。它是含蓄美的典型代表。

楷书八言联

二、李叔同书法含蓄美的演变过程

李叔同的书法并非天生就含蓄。起初,他的书法锋芒毕露,个性张扬,还带有浓郁的魏碑风格。接着,逐渐演变为碑帖结合的风格。之后,又慢慢地转变为含蓄的风格。

柯文辉在《弘一法师书法集序》里详细分析了李叔同书法艺术风格的变化,将其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出家之前的前期;二是出家至 50 岁左右的中期;三是 50 岁后至暮年的后期。我们结合李叔同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以及后人的评论来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之上得出结论:李叔同的书法越往后发展越趋向于淡雅和宁静,他将外在的锋芒和个性都内化为含蓄美。很多人认为这是受到禅学、佛法的影响,实际上在禅学、佛法的背后,含蓄的哲学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出家前个性张扬

柯文辉曾说:“前期的书法,其结体稍显扁状,章法呈现出紧凑的态势,笔锋颇为锐利……”然而,我们在早年弘一的书法作品中并未察觉到含蓄的迹象。与之相反,才华出众的他在书法风格方面带有一种极具压迫感的锐气。1896 年,16 岁的李叔同拜唐静岩为师,主要研习篆书和隶书。因为秉持着从篆隶进入楷草的书学思想,并且当时碑学很兴盛,所以先后对《石鼓文》《峄山刻石》《张猛龙碑》《天发神谶碑》《龙门十二品》以及黄庭坚的楷书等进行了临摹。早期他不但广泛临习古帖,而且特别在篆书、魏碑以及黄庭坚的楷书方面下功夫,这些在他的创作中得以体现。这个时期的书法风格像他的取法对象,个性很突出。在《李息翁临古帖》中能找到依据。

1912 年 7 月所写的《楷书高阳台词页》,是李叔同刚到浙师任教时写给初识之交夏丏尊的作品,其内容是李叔同 1906 年东渡回国时为津门名妓金娃娃填写的一首词。这幅作品汲取了《张猛龙碑》的结构以及向右上倾斜的笔“势”。它具备黄庭坚那如同长枪大戟般的线条,还有《爨宝子》《瘗鹤铭》中的用笔特点。它是对魏碑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对黄庭坚书法的继承。刘一闻对这幅作品作出评价:“只见其有着锋颖方楞、斩钉截铁的用笔,全部源自北魏。”

1913 年所作的《篆书长寿钩铭轴》,其大篆线条浑厚有力,风格古朴。左边落款的楷字,书风与《楷书高阳台词页》的风格较为接近。其用笔方圆结合,且以方笔为主。笔画棱角分明,厚重古拙。气势向右上方伸展,结构取法《张猛龙碑》。

楷书四言联

(二)出家后书风开始向含蓄内敛变化

出家后的李叔同,其书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种大的风格:其一,碑与帖的结合;其二,“弘体”的形成。划分的依据是书法中含蓄美的程度。

1918 年李叔同正式出家。七月十三日他写了手札《致夏丏尊信札十通》,其中提到:“银表、古研敬受。判教宜先看五教,再阅四教;选佛谱宜每日掷数次,名位繁琐,非如是不易记忆也。卒复。丐尊居士,小额附奉。”而这个手札的书写日期恰好就是他在虎跑寺正式出家的那一天。他的手札中,这件作品的对比较为强烈。这充分证明了弘一的书法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夫。行笔十分流畅,“选佛”二字相连,“忆也”两字相连。“忆”字十分飘逸,“也”字十分潇洒。从字形到用笔,都可以用豪爽、率性来形容。它是魏碑和“二王”一路的巧妙融合,且“二王”的笔意居多。可以说这个时候弘一的书法有意偏向魏晋的行书。

1919 年,李叔同 40 岁。他为夏丏尊创作了小楷《楞严经偈页》。此作品主要运用方笔和露锋,笔画锐利,结构较为扁平。与之前向右上方挺拔的笔“势”相比,这幅作品的笔“势”较为平缓。它有魏碑的韵味,也有钟繇小楷的影子,还吸纳了一般写经体的技法。章法较为舒朗,那种以前气势压人的感觉褪去了,书法的表达方式已显“含蓄”的苗头。

楷书四言联

李叔同出家前的书法以魏碑为主,出家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其书法风格是碑帖结合。1923 年,他在给堵申甫的信中写道:“拙书近来意在晋书,不再有六朝的习气。”由此可见,此时他的书法正在逐渐脱离那种锋芒毕露的魏碑书风,开始向魏晋帖学汲取养分。

他出家后书法风格的转变受印光大师影响很大。有记载,有一天印光大师看了他的书作后说:“写经和写字屏不一样,要取其神趣,不必过于工整。如果写经,应该像进士写策那样,一笔都不能马虎简略。其字体必须依照正式的体式,如果用座下书札的体格绝对不可以。古今很多人用行草体写经,我是绝对不赞成的。”弘一后来的书法简洁且工稳,看上去十分潇洒,然而实际上都是一丝不苟写出来的。那些字形、姿态看上去像小孩般可爱,实际上他在用笔上极为老辣,只是将锋芒都隐藏起来了。

楷书七言联

1924 年所写的《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册页作品,其为小楷,却力量内敛。在圆融、浑厚的外形之下,隐藏着刚劲、洞达的笔力以及雄强的气魄。此时,是他书法走向通脱的蜕变阶段。藏锋的运用,将所有洒脱、豪迈的风神融入每个字的血液之中,而在外表所呈现的则是安静、和谐、含蓄。

1926 年(出家后已过八年)。在《篆书佛号并莲池语录轴》里所写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小篆字,线条显得清爽且秀丽,然而其笔力却极为惊人,笔画如同“折钗股”一般,又好似铁线,属于典型的中锋行笔方式。尤其后面的题跋,其技法风格已然带有“弘体”的韵味。笔画圆润,笔意连贯,每个字都清爽而自主,章法空灵,在气息之中透露出一种可爱且明朗的感觉。它的横画用笔与写经体相似,通常是露起而后藏收。其内容属于佛法偈语之类。然而,字形偏扁,部分用笔带有魏晋六朝小楷的遗韵。

1927 年所书的《行书佛眼远禅师句横披》,其特点是颜体与行书相融合。然而,用笔方面已趋于简练,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此作品以藏锋为主要方式,在横笔上较为轻盈,竖笔则较为厚重,行笔过程中既有浑厚之感,又显流畅与灵动。从结构上来看,它还不算修长。

楷书七言联

1930 年的《行书华严经偈横披》为行书。此作品字字独立,每个字都带有行书笔意,偶尔会有连笔。它已经呈现出碑帖结合的风格特点。这幅作品与《行书佛眼远禅师句横披》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横画和竖画重量相同。用笔时露锋起笔且藏锋收笔,笔画厚重且略带锐气。这一年李叔同的作品大多是这种风格。例如,《行书五言联》为“常饮法甘露,安住宝莲花”,《楷书五言联》是“智慧海成满,功德华庄严”等。这些作品呈现出厚重、锐利的魏碑与灵动、圆润的行书相融合的特点。这看似是在往含蓄演变的路途上的一次回返,然而实际上是为了能更好地转为含蓄。它在厚重与力量方面有了一定突破,所以后面的书法风格能够纵向清秀且挺拔,同时又不缺乏力量与劲道,这离不开当初在厚重锐利方面的积累以及碑帖结合的过渡。

1936 年的《行书华严经偈轴》比《行书华严经偈横披》晚 6 年所写。其用笔特点为圆起圆收,力量内敛,笔画简练。字形纵向舒展,章法疏朗,气息温文尔雅。从这幅作品能够看出,此时个人风格已趋于稳定,能够给人带来平淡、恬静、冲逸的感受。再如,1938 年的《行书五言联》为“普劝诸仁者,同发慈悲意”。此作品与《行书华严经偈轴》的书风大致相同,不过它具有一种类似水泛起波澜时所产生的抖动线条。在这种线条里,我们能看到弘一在用笔上如同行云般流畅,如同在刀刃上自如地游走。

楷书四言联

总结李叔同晚期的字,可发现含蓄乃其书法的最大特点,此特点包含“静”“圆”“简”“淡”“拙”等范畴。其用笔呈现出藏头护尾之态,笔笔皆为中锋,笔笔皆藏锋,情感蕴含其中而不外露,气势内敛于内。因此,其线条质感、结构、章法以及气息都相应地透露出含蓄之美。可以说李叔同将含蓄之美在书法领域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书法能够让人体会到东方独有的意境之美。他形成了独有的书法风格“弘体”。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晩晴”这幅作品,它是李叔同书法含蓄美的典型代表。此作品是李叔同 1929 年在上虞白马湖的晚晴山房所书写,当时他 49 - 50 岁,处于书法创作的中晚期,也是他书法创作的巅峰时期。它的用墨很润泽,也很丰腴。用笔时藏起又藏收。这种用笔带有篆书的笔意,厚重之中又带有灵动俏皮。整体呈现出温雅、圆融的特点,能给人带来宁静的感觉。

总之,陈祥耀先生对李叔同的书法有这样的评价:他的书法起初是从碑学中脱化而出的,其体势较为矮小,肉感较多。之后肉渐渐减少,气息逐渐收敛,力量渐渐凝聚,变成了较为方正、较为楷书的一派。过了数年,又从方楷变为修长的风格,骨肉从饱满变得瘦硬,气韵从沉雄变为清拔。他书法的不可及之处,就在于每一笔都气息舒展、笔锋藏而不露、精神内敛。写这种字,需先将全部精神聚集在心中,接着运用于腕部,贯穿于笔端,传递到纸上。心正笔自然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陈祥耀先生指出李叔同书法的精髓在于“其难以企及之处,就在于每一笔都气息舒展、笔锋隐藏、神韵内敛”,也就是含蓄。

篆书五言轴

三、李叔同书法含蓄美的形成原因

(一)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和丰厚的艺术基础

查阅李叔同的年谱可知,他博学多才。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同时也具备西洋美术、音乐基础。李叔同出生于 1880 年。在他 5 至 10 岁期间,重点学习文学知识。9 岁时,受母亲影响,他能够背诵《大悲咒》《往生咒》等。从 13 岁起,他开始临摹篆书字帖。17 岁时,他学习填词,并跟随唐静岩学习篆书石刻。18 岁到 23 岁期间一直在学习。在文学方面,积累深厚且造诣颇高。18 岁结婚后进入天津县学习,之后携眷搬到上海,加入了“城南文社”。因为才华出众,受到许幻园的仰慕,便迁入许家城南草堂,从而结交了天涯五友。接着与书画家一起组织了海上书画公会,出版了《书画公会报》,创作了《二十自述诗》,还出版了《李庐印谱》《李庐诗丛》。22岁,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受业于蔡元培。

24 岁到 31 岁期间,主要进行各类艺术方面的学习与实践。先是担任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国文教授。接着在上海开展戏剧实践,演出了京剧《黄天霸》《叭腊庙》《白水滩》等。之后的一年,为沪学会创作了《祖国歌》《文野婚姻新戏册》。随后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编写了《图画修得法》《水彩画法说略》。27 岁时,他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同年 9 月,他进入东京美术学校,并且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随后,“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遗事》,在其中,叔同亲自扮演茶花女;31 岁时,他从东京美术学校毕业。

楷书七言联

32 岁到 33 岁期间,曾在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城东女学、浙江省两级师范学校任教,教授文学、图画、音乐课。在 33 岁时担任《太平洋报》主笔,负责画报副刊工作,还首创了中国报纸广告画。34 岁时编了《白阳》杂志。35 岁加入了西泠印社。36 岁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图画课和音乐课,创作了很多歌曲,其代表作有《送别》《早秋》《忆儿时》等,在这一年还创作了《摹魏造像四种》书册等。37 岁进入虎跑寺进行断食,时间长达 17 天,就在这个时候正式改名为“弘一”。38 岁从这一年的下半年开始,发愿实行素食,并研读《普贤行愿品》《华严经》以及《大乘期言论》等多种佛经,与马一浮居士有往来。

李叔同的文学造诣深厚,其他艺术方面的积累也很深厚。他求学经历丰富,实践和教学经验充足。这些为他以后在书法和佛学上取得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是他书法能具有很强包容性以及后来能形成含蓄美的重要前提。

楷书九言联

(二)受佛教的影响

其实,书法和佛法存在相通之处。清代姚孟起在《字学臆参》里曾进行过论述,他认为佛法与书法是相通的。其一,佛教教导人们不要执着于外物有形的“相”,同样地,学习古人的书法,也不能总是停留在具体的点画形态上,要明白其中的妙处,并用自己的性灵去领会和贯通它。其二,佛教讲“非有非无”“双遣”。书法亦是如此。书法的最高境界乃是忘却了法则的“非法”,然而这“非法”并非绝对没有法,法依然存在。所以又可称作“非非法”。对佛法的理解有助于理解书法的本质,正是由于李叔同通过书法来传播佛法,将佛法与书法相互贯通,才造就了独具一格且含蓄美的书法。

弘一书法含蓄美的形成与他对佛法的理解息息相关。弘一法师在其《临古法书》的序中曾表明:“耽乐书术会增长放逸,这是佛所深深告诫的。然而,那些研习书法的人,如果能充分展现其美,用书写佛典的方式流传于世,能让诸众生欢喜受持,既自利又利他,一同趋向佛道,这并非没有益处。”由此可见,他出家之后秉持着“以字传法”的宗旨,于是抛弃了其他所有的艺术,唯独留下了书法。佛教对李叔同书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点:

行书七言联

首先,对他书法创作有直接影响的是内容。出家之后,他的书法创作大多与佛法相关。像《晋释放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集句百联》《楞严经偈页》《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等,之前也已经列举了不少这类作品。从这些书法内容所呈现的境界能够了解到弘一的修行境界。

其次,佛学的哲学思想对他的书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出家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著事当中。他创作了许多与佛学相关的文篇,包括题跋、疏铭传记以及各类专论著作等,例如《赞颂辑弁言》《佛说无常经序》《点校南山钞记跋》《地藏菩萨本愿经说要稿》《佛学丛刊序》等,总计有 150 多项。由于受到佛学思想的熏陶,李叔同的书法变得更加超脱、含蓄,蕴含着禅意。

楷书佛字轴

当然,这种超脱与含蓄并非完全能够被人所理解。张光兴先生在《书法艺术论纲——传统美学视角下的书法艺术》里提到:“出家后的李叔同已然完全蜕变成了弘一法师。身为佛门弟子的他,心中唯有‘佛’,其余的一切都变得如同水一般平淡。书法对于他而言,仅仅是一种生存的形式,并不会表达诸如爱与恨、哀与乐、喜与忧之类的情感。”试想,若没了激情,没了追求和寄托,他写出的还能被称作书法吗?还能被称作艺术吗?”作者的观点我并不认同,实际上,李叔同的书法褪去了大喜大悲的情感表现,这正是他对书法含蓄美的运用。不表现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而是他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内化了,融合成了一种“气”,让这种“气”在笔端表现为古拙淡雅的独特书体。我们不能说只有激情狂放才称得上艺术。实际上,平淡本身就是艺术,而且平淡属于更高层次的艺术。古人在书法理论方面,非常强调“心平气和”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比如“欲书先散其怀抱”“凝神静气”“如对至尊”等观点,都表明平静是创作出优秀书法作品的重要前提。

弘一法师的书法外在表现为静若止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感情。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在出家之前,李叔同琴、棋、书、画、戏曲、话剧样样都精通,并且在这些方面的造诣都很高。所以,他的才情和艺术修养是很高的。刘质平在《弘一大须遗墨的保存及其生活回忆》中记载,弘一曾有这样的感叹:“因为是为对而写对,所以对字常常难以写好;要是有兴致时而写对,那么作者的精神、艺术、品格,就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这次写对,不知为何,越写越有兴趣,想来是与这批对联有缘,所以才有这样的情境。向来艺术家那些有名的作品,大多是在兴趣洋溢的时候,在不经意间创作而成的。”文词是如此,诗歌是如此,字画是如此,乐曲是如此,剧本也是如此。”由此可以证明,李叔同的书法并非无情,只是其表露较为含蓄。

行书四言联

马一浮曾说:大师的书法,得益于《张猛龙碑》。到了晚年脱离尘世,去除了锋芒,就只是一味的恬静。在书法家中应当属于逸品。他曾经说华亭在书法方面很有禅意,就像读王右丞的诗一样。如今观看大师的书法,精致严谨、纯净美妙,就好像宣律师的文字。大概是因为大师在南山灵芝深入研究律学,撰写的内容都有阐明。内心熏染的力量自然流露出来,不是有眼光的人是不足以了解其中的奥妙的。这里的意思是弘一的书法如同道宣律师的文字,他深受佛理律师的影响和熏陶,并且这种影响是“内熏之力”,这也就指出了他书法所具有的含蓄特点。

李叔同“以书传法”,书法与佛法并非单纯依赖,而是相互促进。二者合一后,其价值已高于单独的书法与单独的佛法。赵朴初居士曾评价,他以书画闻名却出家为高僧,凭借翰墨因缘为弘法接引提供资粮,使有情得以成熟,佛土得以严净,功钜利薄,泽润无边,已非仅仅艺术超绝、笔精墨妙所能概括。

从李叔同正式出家后的年谱来看,可以得知是环境造就了他的书法风格。他长期待在寺庙这样清净的佛门之地,所以书法风格自然清爽雅致,能令人心静。1918 年,39 岁的他在正月 15 日接受三皈依,法名演音,号弘一。农历 7 月 13 日,在虎跑寺正式出家,由于范古农的请求,他开始写经偈并与人结缘。1919 年,他 40 岁,为夏丏尊书写了小楷《楞严经偈页》等。从那之后,他时常在各地的寺庙居住,撰写佛教类的书籍,创作经偈类的佛教书法作品。比如在 1923 年,他与尤惜隐居士一同撰写了《印造经像之功德》,还为杭州西泠印社书写了《阿弥陀经》一卷。1924 年,他对《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进行了整理。1926 年夏初,弘伞法师前往庐山参加金光明法会,他也一同前往。在庐山期间,他撰写了《华严经十回向品初回文章》。此经被太虚大师推举为近数十年来僧人写经中的佼佼者,还有其他类似的赞誉等。

https://img0.baidu.com/it/u=2401361575,305359518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1006

楷书佛说阿弥陀佛经十六屏(四)

弘一书法含蓄美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心性的修炼,这使得他的书法在情感表达上从奔放转为含蓄。在《弘一大师文集——讲演卷》的《改习惯》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述:他在三十岁时就察觉到自己的恶习惯很重,很想尽力改正。出家以后,一直战战兢兢,不敢放纵自己的性情。但他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的恶习百无一二。从今往后,希望努力痛加改正。由此可知,李叔同出家后在情感表达方面变得含蓄了,他开始“常常颤颤兢兢,不敢任由性情、随心所欲”。并且这种情感表达对他的书法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也就是书法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含蓄、内敛。

总之,要领会李叔同书法含蓄美的真谛,需先进行修心。马一浮曾解说,他的笔墨去除了兵劫,毫无尘世之气。李叔同如同“文人画”的最先提倡者王维,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李叔同的作品是书中有佛,佛中有书。他如同董其昌一般,把山水与禅宗相融合,对留白和烟雾等加以充分运用,以朦胧、含蓄、内敛的方式来展现画家的性情;李叔同在中、后期的字里,力量与情感向内收拢,处处呈现出去除繁杂留存简洁的特点,凭借空灵、淡雅来显露内心真实的自我。从李叔同的书法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个人在心性方面的修炼历程。以这般淡然的心态、恬淡的形式去表达强烈的情感。这既是受含蓄美学思想的熏陶,也是含蓄美的表现。

书法作品欣赏

楷书四言横披

楷书四言横披

篆书华严经句横披

楷书华严经句横披

楷书七言联

楷书十言联

楷书八言联

行书十言联

楷书佛说阿弥陀佛经十六屏(二)

楷书四字横披

楷书十六言联

行书七言联

行书八言联

行书七言联

行书十六言龙门联

行书四字横披

行书五言联

行书七言联

行书十言联

楷书灵峰偈轴

行书十言龙门联

行书五言联

行书华严经偈轴

行书五言联

行书华严经句轴

楷书十二字横幅

行书佛语页

行书五言联

行书五言联

行书五言联

行书七言联

行书悲欣交集(绝笔)

https://img1.baidu.com/it/u=4145469850,3998692814&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850

灵山八景书画对题册(封面)

灵山八景书画对题册(一)

灵山八景书画对题册(二)

灵山八景书画对题册(三)

灵山八景书画对题册(四)

灵山八景书画对题册(五)

灵山八景书画对题册(六)

灵山八景书画对题册(七)

灵山八景书画对题册(八)

灵山八景书画对题册(九)

致夏丏尊信札十通(四)

致夏丏尊信札十通(五)

致夏丏尊信札十通(六)

致夏丏尊信札十通(九)

致夏丏尊信札十通(十)

致杨白民信札五通(二)

致杨白民信札五通(四)

楷书安本分学吃亏卷

篆刻·弘一自用印

篆刻·弘一自用印

篆刻·弘一自用印

生平留影

一八九八年在天津

一九年时的李叔同

一九一五年摄于杭州

断食后的李叔同

莊严的告别,左一为刘质平,右一为丰子恺,一九一八年摄于杭州

一九二年在杭州玉泉

1929 年在上海港拍摄于《宁绍轮》前,刘质平在右侧第二位,夏丏尊在右侧第四位。

左:一九三八年在漳州梅园 右:一九三七年秋摄于上海

一九四二年在泉州

一九四二年大师涅槃瑞相

书法聚焦编辑发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叔同书法风格特色解析:含蓄美、圆融冲和与朴拙圆满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