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4-25 02:04:39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可遗传的疾病,男女均可患病。其病程进展较为缓慢。主要的临床特征包括肌强直、肌无力和肌萎缩。同时,还伴有生殖、内分泌、神经系统及眼部等多方面的损害症状,是一种罕见病。充分了解疾病的这些临床特征,有利于做到早诊断,并且能够及时进行治疗,从而减轻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将对该病进行介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01

图片来源123RF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即 DM,其主要特点是以肌强直现象(主动或被动肌肉收缩后无法及时放松)以及肌肉进行性无力萎缩为主要表现。除了对肌肉产生影响之外,它还会波及全身的多个器官系统,像心脏、眼睛、内分泌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被分为 1 型和 2 型。1 型成年起病人是最为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类型。2 型症状相对较轻,且较为罕见。其患病率约为 1/8000。

[[]]

02

每个人拥有 2 万多个基因,不同的基因在我们的生活生存中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些基因如同零件般相互协作,以保障我们的健康正常。DM 是因为基因发生了变异。毒性 RNA 会干扰细胞内其他正常的生命过程,当重复序列异常增多时,基因转录为 RNA 后,不会进一步翻译为蛋白质,而是形成发卡结构并留存于细胞核内。这些异常 RNA 占据了重要的 RNA 结合蛋白家族 MBNL 和 CELF,而这两个蛋白家族与剪切密切相关。它们被异常 RNA 占据后,就不能再行使正常功能了。最终的结果是,多个系统受到累及并出现受损的表现。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状

03

DM症状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会累及人体的几乎所有系统,其临床特征呈现出多样且复杂的特点。其中以肌无力、肌强直以及肌萎缩为较为突出的临床特点,不同的患者在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主要的临床表现具体如下:

1、肌强直症状

表现为肌肉用力收缩后无法正常松开,且遇冷时症状会加剧。主要对手部动作、行走以及进食产生影响,例如用力握拳后不能立刻把手伸直,得多次重复才能放松;用力闭眼后无法睁开;开始咀嚼时不能张口等。同时存在“热身”现象,经过反复活动后,肌强直会减轻。

2、肌萎缩症状

肌肉萎缩从四肢远端肌肉起始,然后逐渐向近端发展。这种萎缩会影响手部的精细动作,还会造成垂足的情况。接着会累及头面部肌肉,其中颞肌和咬肌的萎缩最为明显。患者的面容变得瘦长,额骨隆起,呈现出斧状脸。

3、肌无力症状

表现为全身处于疲惫的状态,伴有乏力感,四肢显得不灵活。通常首先会累及到手部以及前臂的肌肉,导致上肢抬举起来较为无力。还会累及到小腿肌肉,使得行走时比较费力,呈现出跨阔步态。

4、眼部症状

很多患者会有白内障。一般在 30 到 40 岁时会影响视力。常常伴有看东西模糊、害怕光线、看东西颜色暗淡等症状。

5、心脏症状

部分患者的心脏传导系统常常会受到累及。他们可能会伴有心慌的症状,也可能会伴有心悸的情况。甚至还会出现晕厥的现象。这些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异常。在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猝死。

6、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表现为多见睡眠增多这种睡眠障碍,也多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这种睡眠障碍。同时还会有认知方面的症状,并且会有情绪障碍方面的症状。

7、内分泌症状

内分泌出现异常时,男性可能会伴有性欲低下以及生育能力较差的情况;女性则会伴有月经不规律、过早停经的现象,甚至会出现不孕的情况;部分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患者糖耐量会出现异常,会有多食、多饮、多尿以及体重下降的表现;另外还有部分患者会有脱发等症状。

8、胃肠道症状

括约肌无力时,可出现大便失禁等症状。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检查

04

DM检查

https://img2.baidu.com/it/u=3032228805,1113019765&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707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通常可通过以下方式来确诊:进行实验室检查;进行肌电图检查;进行心电图检查;进行影像学检查;进行基因检查。

肌电图中,针极肌电图能够显示出肌强直放电,并且还会合并肌源性损害的电生理表现,这些都是重要的诊断指标。

血清肌酶谱检测中,肌酸激酶(CK)的情况是:它可以处于正常状态,也可能出现轻度升高的情况,在升高的那些患者中,其升高的程度能够达到正常上限的 3 至 4 倍。

- 有Ⅰ型纤维呈现优势,并且出现萎缩现象。

内分泌检测包括对血糖进行检测,以全面评估血糖情况;对甲功进行检测,明确甲功是否正常;对钙磷代谢进行检测,了解钙磷代谢的状况;对性激素进行检测,确定性激素的水平等,从而全面评估这些方面,明确有无内分泌异常。

5.眼科检查:通过眼科裂隙灯等检查,明确有无白内障。

疑诊患者需进行心电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房室传导阻滞或其他类型的传导异常情况。

患者存在认知方面的问题,应行头 MR 检查评估;患者存在情绪方面的问题,应行头 MR 检查评估;患者存在睡眠方面的问题,应行头 MR 检查评估。

基因检测可以根据临床特点来判断分型,并且能够对致病基因进行检测。这种检测对于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个体的临床表现和症状轻重程度差异较大,这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随着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技术的推广以及基因检测技术的改进,借助肌电图、病理及基因等辅助检查,基本上能够明确诊断。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治疗

05

DM治疗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属于多系统受累的疾病,需要多个学科进行协作才能完成相关工作。当下,根本的治疗方法较为缺乏,主要是以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为主。在经过正规的治疗之后,这种疾病虽然不能够被治愈,但是大多数患者能够对症状进行控制,从而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1.肌强直治疗

肌强直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美西律、拉莫三嗪、卡马西平等药物可以被应用来减少肌强直现象。

2.肌痛治疗

肌痛问题如果与肌强直有关,那么在应用美西律之后,还可以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来进行对症治疗。

3.肌萎缩治疗

肌肉无力萎缩时,应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保持适量的康复训练。在必要的情况下,要采用支具辅助运动以及矫形支具。

4.心脏治疗

密切监测心脏传导阻滞的状况,当符合相应指征之后,就应该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心脏起搏器的植入。

5.眼科治疗

发生白内障的患者根据发展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6.内分泌科治疗

对于钙磷代谢疾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7.其它治疗

对于有睡眠障碍、认知和情绪障碍的患者,对症药物治疗。

新疗法相关信息

2020 年 2 月 5 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李劲松研究团队与胡苹研究团队展开合作。他们构建出了更为优良的Ⅰ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小鼠模型。此技术有希望成为相关疾病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2021 年 1 月 6 日,宣布展开新的研究合作,此合作对象为辉瑞,目的是开发用于 1 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DM1)的疗法。

2021 年 8 月 5 日,公司宣布完成了 1.125 亿美元的融资。公司计划在 2023 年初进入临床试验,该临床试验用于 1 型治疗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1)。

2022 年 1 月 25 日发表于《自然》的一篇文章,其内容是关于“反义寡核苷酸可作为 1 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中所观察到的脑缺陷的潜在治疗方法”。

图片来源于参考资料

相关药物

https://img2.baidu.com/it/u=3453314549,1468048284&fm=253&fmt=JPEG&app=138&f=PNG?w=500&h=620

1.美西律:治疗异常的心律或心律不齐,慢性疼痛和肌强直。

普鲁卡因胺属于抗心律不齐类药物。它是一种心肌细胞钠通道阻滞剂。

3.卡马西平:抗癫痫、治疗神经性疼痛、抗抑郁。

4.苯妥英钠:治疗全身强直-阵孪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

治疗因某些类型的特定突变而引发的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的药物。

其它药物有拉莫三嗪,有加巴喷丁,有非甾体抗炎药,有庚酸睾酮,有十一酸睾酮,有二甲双胍,有左甲状腺素钠,有阿卡波糖,有吡格列酮,有格列本脲,有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干甲状腺片,有地西泮,有硫酸奎宁。

部分诊疗机构

06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袁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神经内科的疑难病诊断,擅长神经内科的疑难病治疗,尤其擅长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骨骼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出诊时间】神经内科:周一上午、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出诊时间仅供参考以科室公布为准)

北京协和医院

崔丽英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的领域包括运动神经元病,也擅长周围神经病,还擅长重症肌无力以及肌病等这些神经系统的疑难病症。

【出诊时间】神经内科:周一下午、周四下午

(出诊时间仅供参考以科室公布为准)

患者组织

07

暂无

日常注意事项

08

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训练或有氧运动能够促进肌肉和心肺功能,能增加肌肉力量,也能提升心肺功能,还可以防止进一步出现废退萎缩的情况。

保持环境的清洁,保持环境的安静。要注意防潮,还要注意防寒。积极去预防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并且积极治疗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

饮食应多摄入高蛋白的食物,像瘦肉、鸡蛋、鱼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钙、锌。要避免食用或尽量少食用油腻、过辣、过咸的食品。要控制体重,不能让其过胖,同时要禁忌烟酒。

正视疾病,并且积极进行治疗。要建立乐观、开朗的心态,同时也要建立信心,凭借坚强的毅力去战胜疾病。

参考文献:

杨勤报道了 1 例散发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病例,并进行了文献复习。该病例报道发表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 年第 7 期,页码为 802 - 804 。

杨晓黎对 64 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进行了临床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 年第 6 期,页码为 564 - 565。

成文娟于 2017 年在《大家健康(中旬版)》上发表了关于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及遗传特点分析的文章,该文刊于 2017 年第 10 期,页码为 135。

.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版.

Ait 等人(S.、D.、De -Bérard、T.等)将其作为 1 型疾病中脑疾病的一种手段。《基因治疗》(2022 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状、诊断与治疗全解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