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281 发表于 2025-4-24 20:19:33

拼多多无购物车设计解析:为何这一神来之笔成就电商神话

[]

贺嘉老师私人微信号

01

拼多多没有购物车,这才是神来之笔

你是否发现,拼多多 app 与其他购物 app 存在一个很大的差异:

它没有购物车。

如果深入分析,你会发现,更神奇的:

作为全国第三大电商平台,它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在线购物网站的。

天猫有在线电商网站,淘宝有在线电商网站,京东有在线电商网站,甚至体量比拼多多小很多的当当有在线电商网站,体量比拼多多小很多的苏宁易购也有在线电商网站。

拼多多没有,并且在如今发展势头迅猛的当下,也不打算去做这件事。

在国内已经有阿里巴巴,且所有人都认为电商领域没有机会,然而拼多多却能够快速崛起,还创下了三年就能赴美上市的神话,这就是原因所在。

要弄明白拼多多为何没有购物车,就需要先思考为什么会有购物车。

最早的电商网站都具备购物车功能。例如电商业的开创者亚马逊,它是这一领域的原始巨头。还有国内在 1999 年创建的当当卓越网站。

这些网站本身是 B2C 网站,就如同一个在线的大超市,所以会这样。

超市的最大想法是让用户在此购买更多东西,所以购物车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是让用户能一次性购买更多物品。

但购物车也有很大的问题,就是导致用户的决策时间变长。

很多用户会把想买的东西放进购物车,但可能一年都不会买。

这会导致电商网站的库存增加,它总得防御你突然下单。

现在电商网站处于被逼的境地,它们都开发出了购物车最多能够放置 99 件产品的功能,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用户无限制地添加产品却不进行购买。

拼多多的逻辑并非如此。它没有购物车,同时也不办在线网站,其核心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尽可能快速地让用户进行购买。

在网站上进行购买,最少需要一台电脑。然而当用户购买时,未必身边就有电脑。正是因为这一犹豫,用户就有可能不买了。

当 app 具备购物车功能时,用户会先将产品放入购物车。接着,用户可能会进行同类产品的对比。还有可能会把产品放在购物车中很长时间都不购买。

拼多多为了让用户更快下单,还做了更多细节。

拼多多的大部分产品价格很低,这使得用户在快速购买时,不会有太多的风险担忧。就如同 2 元店门口常有的那个喇叭在喊,两块钱既不会让你吃亏,也不会让你上当。

拼多多做了拼单功能。若想更快,就需多付钱。即便不拼单,最多也只需一天。

拼多多从点击购买到付款的流程较短,购买速度较快。即使是初次购买,最多也只需 5 分钟就能完成。

因此,拼多多和淘宝天猫都是电商平台。然而,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就如同狼与狗一般,是极为不同的。拼多多以低价策略吸引用户,注重社交电商的发展;而淘宝天猫则更注重品牌和品质,拥有更丰富的商品种类和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两者在用户群体、经营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https://img1.baidu.com/it/u=2053365227,2977453976&fm=253&fmt=JPEG&app=138&f=JPEG?w=611&h=500

这一切的背后,是拼多多对用户群体需求的精准洞察。

02

你所理解的马斯洛需求模型都是错的

大部分进行用户分析的时候,都会在用马斯洛需求模型。

但大部分都把这个需求模型理解错了。

马斯洛需求模型存在层级。但这并不意味着层级越低,其优先级就越高。

相反,马斯洛需求模型的核心意思在于,当资源存在限制时,用户会怎样在多种需求之中进行分配。

月薪 3000 的人,房租和吃饭的花销往往会占 50%以上。即便生活再窘迫,他也会购置两件稍贵的衣服,至少在出席同学婚礼时,不会显得过于寒酸。

月薪 1 万的人,房租和吃饭的花销大概只占 30%。他们会拿出一部分钱用于自己的爱好,像收集手办,进行塑性健身。这实际上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年薪百万的人,房租和吃饭的花销大概只占 20%上下。他们的消费更倾向于社交方面,比如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倾向于学习方面,例如参加培训课程等;倾向于旅游,去不同的地方领略风光;还倾向于各种个人爱好,如绘画、摄影等。这些消费实际上体现的就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从以上不同人群的消费分配可以看出,即便一个人再贫穷,他也会有社交方面的需求以及被尊重的需求。只是因为资源极为有限,所以无法分配出更多的资源来满足这些需求。

富人不可能舍弃生理需求。即使只是投入 10%,那也会是几十上百万。这比穷人投入的要多得多。

造成资源这么分配的根本原理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住房和饮食方面的花费,每月一千与每月一万存在本质区别。然而,每月十万与每月一百万基本上没有区别。

有钱人愿意在其他需求方面花费更多。这是他们的原因所在。因为在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方面,花费是没有上限的。

不同收入的用户,他们卖的产品看似属于同一类。然而,背后被满足的需求实际上是非常不同的。

对此,拼多多是想的非常清楚的。

拼多多的目标用户最初是广大的三线城市以下乡镇居民。它的所有设计都是为这些用户而进行的。

这些用户收入相对较低,所以他们在生理需求分配比例上需要偏重一些。

拼多多早期存在假货泛滥的情况,像蒙午、伊犁等品牌不断出现。然而,拼多多对此并不担忧,原因是在确保最低质量的前提下,其价格十分低廉。

其次,这些人的社交需求与一二线白领的社交需求完全不同。白领认为,为了节省几块钱而去动用社交关系,去麻烦一些不太熟悉的朋友,这种行为会让自己显得很狡猾、吝啬。

但当时小镇的这些用户没有这样的想法,能够分享价格便宜的东西,大家就会觉得你是很有本事的人。

拼多多以每人几块钱乃至几分钱的成本,达成了用户的快速扩张,同时也培养了用户的习惯。

第三,这些用户购买东西的目的是图便宜。所以,他们不太可能在这家店铺购买其他更贵的产品。因此,没有必要设置购物车。

第四,这些用户当时对电商并不熟悉。

17 年之前,我国乡镇地区刚刚实现了网络的覆盖以及物流的通达。正因如此,这些用户才开始接触电商,他们属于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淘宝当时在思考如何下沉市场,然而其产品已定型,导致用户学习成本较高。京东当时也在考虑如何下沉市场,但其产品同样已定型,使得用户学习成本处于较高水平。

https://img2.baidu.com/it/u=2308318481,1015925502&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13&h=500

拼多多情况不同。它会依据用户特点,设计出极为简短的购买流程。同时,其 app 里的宣传图片毫无美感。然而,价格却低得令人难以置信,例如图片上会大幅标注,一套衣服仅需几块钱,一袋洗衣粉只需几分钱,就这样一下子打开了市场。

第五,拼多多的营销策略与淘宝京东不同。它没有设计复杂的优惠券满减等策略,不会让用户在便宜和时间之间做出选择。而是直接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这样一来,口碑便迅速建立起来了。

第六,拼多多的购买大多属于冲动消费。这种消费通常较为随机,且多发生在碎片化时间里。因此,随时能够刷的 app 更为合适。而在线网站一方面仪式感更强,另一方面需要一台电脑,所以很难做到随时随地刷。

综合来看,拼多多经历了快速扩张。其本质是用户生理需求比例发生了变化,从 90%缩减到了 40%。从形式上看,这呈现出标准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03

卖马桶,其实卖的是孝心

拼多多的整个产品都是根据用户特征,进行精准定制的。

这也是每一个老板、设计师、包括销售都应该认真领悟的地方。

现在人们总说竞争太激烈,产品同质化太多,但真的是这样么?

关键还是在于,有没有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洞察。

一件产品能够满足的用户需求具有多样性。关键在于要找出最能打动用户的那个点,并且要懂得如何将这个点的价值释放到极致。

有一个很经典的马桶事例。一只马桶售价三万,然而实际上这只马桶在款式方面,以及材质方面,都和普通几千元的马桶没有太大差别。

功能上唯一有优势的就是,它是静音马桶。

它仅具有这一个特点,为何就敢定价高出其他马桶十倍呢?它的成本与其他马桶相比并没有太大差别。

销售人员称,这款马桶是为老年人专门定制的。许多老年人存在神经衰弱的问题,当老伴去上厕所,马桶发出声响时,老头往往会睁眼直至天亮。

现在就花3万元,买你爹妈几年都能睡好觉,值不值?

所以它卖的根本不是什么马桶,就是高净值人群的孝心。

很多销售在推销产品之际,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思考。他们会思考自己产品的成本是多少,竞品的优势又是什么,进而思考自己卖多少价格才比较合理。

但唯独没考虑用户到底要什么。

产品的实际价值并非由成本来决定定价。它取决于能够为用户解决多大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对于用户而言具有多大的价值。

三流的销售是在卖产品;二流的销售是在卖服务;一流的销售是在卖理念。本质而言,这就是在满足用户不同的心理需求。

越是无法量化,无法对比的产品,才能卖的价格更高。

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很多功能还不如安卓手机,但价格能高一倍。

苹果手机定价 8000 元,其中理念部分至少占 4000 元,而功能部分的成本仅为 1000 元。

无数人抱怨定价不合理,也抵不过一个人肯付钱。

关注我的视频号“贺嘉老师”,会与你分享 100 个抓住红利的方法,也会与你分享每个行业的赚钱秘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拼多多无购物车设计解析:为何这一神来之笔成就电商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