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早年生活与家世背景:从鲁国到商代王室的历史渊源
序章二孔子小传
一、早年孔子(35岁之前)
国 君:鲁襄公、鲁昭公
执政者:季武子、季平子
孔子为春秋晚期鲁国人。经考证,他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 551 年。在民国时期,有人依据孔氏家谱推测出孔子的生日是公历 9 月 28 日。对此,还有其他的说法存在。
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纥”是他的名,“叔梁”是他的字,人们通常习惯称他为叔梁纥。他和第二任妻子颜徵在生育了孔子。由于他们曾在丘尼山祈祷求子,所以给孔子取“丘”作为名,“尼”作为字。叔梁纥之前已有一个儿子,孔子是他的第二个儿子,因此被称为“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
孔子的家世有一定的来历,能够追溯到商代的王室。周朝灭掉商朝之后,把商王室的后裔微子启分封到宋国,孔子的祖先就是宋国宗室的其中一支。他的曾祖孔防叔为了躲避政治斗争而逃到了鲁国,孔防叔的孙子是叔梁纥,叔梁纥担任了鲁国鄹邑的大夫,并且在鄹邑生下了孔子。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是一位学者,然而他的父亲却因勇武而闻名。后来孔子三岁亡父,他家就从鄹邑迁到鲁国的国都曲阜。
孔子生来就喜好学习。在幼年时期,他就对礼仪活动怀有喜爱之情,时常摆弄家中的礼器,以此来演习礼仪。到了十五岁的时候,他便立下了求学的志向。
孔子在十九岁时与亓官氏结婚,到了二十岁便生下一个儿子。鲁昭公得知此事后,赠予他一条鲤鱼。孔子为铭记这一事件,给这个儿子取名为孔鲤,字伯鱼。“伯”这个字表明他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从这件事能够看出,孔子在当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名度。
青年孔子担任过乘田这一官职,乘田是负责牛羊饲养的。孔子还担任过委吏这一官职,委吏是管理仓库出纳的。实际上,这两者都是办事员性质的职务,地位较为低下,然而孔子对待这些职务都极为认真。
孔子称自己“三十而立”,意思是在这个时候,他在学问以及德行方面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故而,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开始进行授徒设教的活动。其早期弟子当中较为出名的有曾皙、子路、颜回、冉求、公西华等人,还有一些贵族子弟也前来求学,像孟懿子、南宫敬叔等。
鲁昭公在弟子南宫敬叔的推荐下,派孔子前往洛阳出使。孔子在洛阳拜会了老子,老子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官,其职责是保管国家的文书档案,他知识渊博。年轻的孔子向老子请教了许多问题。最终,老子劝诫孔子要保持谦虚低调,要懂得明哲保身。孔子回到鲁国后,反复思索老子的话,越思考越觉得老子深不可测,称老子是像龙一样的人物。老子后来觉得世事没有希望,于是潇洒地骑着牛离去了。而孔子一直在这世上努力地、苦苦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二、往返齐鲁(35~50岁)
国 君:鲁昭公、鲁定公
执政者:季平子、季桓子
孔子回到鲁国后,对鲁国的政治越来越不满。鲁国的政权长期掌控在三家贵族手中,这三家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的祖先都是鲁桓公的子孙,因此号称“三桓”。在三桓中,主要把持政权的是季孙氏一族的季平子。季平子曾享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这种行为严重超越了应有的规格,让孔子极为愤怒。八佾之舞是由六十四人(或者十六人)表演的群舞,其规模原本不算大。然而,此舞却是天子专属的,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天子以下的人是不可以享用的。后来,季平子与鲁昭公产生了矛盾,双方兵戎相见,最终鲁昭公大败,逃到了齐国,成为了流亡的国君。
这一年,孔子三十五岁。他离开混乱的鲁国,前往齐国,期望在齐国施展自己的抱负。他首先成为齐景公的亲信高昭子的家臣,凭借这一身份,得以向齐景公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他向齐景公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意思是君臣父子应当各守其道,各尽职责,依照礼仪秩序行事。同时,他还劝说齐景公要懂得节约,要重用贤能之人。齐景公对孔子的主张极为欣赏。然而,因齐国的重臣晏婴等人士持反对态度,他并未重用孔子。基于此,孔子便返回了鲁国。
这一时期的鲁国状况更为混乱,秩序出现崩坏,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鲁昭公流亡在外后离世,鲁定公接着继位。季平子也离开了人世,季桓子随之继位。季氏依旧牢牢把持着鲁国的大权。然而,就在季桓子侵夺国君权力的过程中,季氏的家臣也在对季氏的权力构成威胁。季氏的家臣发动作乱,主要有这样的两次。
一是阳虎之乱。阳虎,也就是《论语》里的阳货,他是季氏的实力家臣,长久以来心怀叛意。由于他与季桓子的宠臣仲梁怀有矛盾,所以囚禁了仲梁怀,接着又囚禁了季桓子。季桓子与他盟誓之后才得以脱身。
一是公山不狃发动叛乱。叛乱之后,他联合阳虎将季桓子再次囚禁。季桓子凭借诈术得以逃脱,随后组织力量击败阳虎,使阳虎逃往国外。然而,公山不狃从此便长期占据原本属于季氏的费城,以此为据点进行叛乱,而季氏对此也没有办法。
阳虎知晓孔子向来对季氏专权心怀不满,公山不狃也知晓。所以,他们都曾试图拉拢孔子。公山不狃反叛之际,孔子几乎要前去相助,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最终被子路劝阻。实际上,公山不狃本身就是那种犯上作乱的叛贼,他根本不可能帮助孔子实现君君臣臣的礼制。由此可见,孔子在此时施展抱负的愿望是极为急切的。
三、治理鲁国(51~54岁)
国 君:鲁定公
执政者:季桓子
https://img1.baidu.com/it/u=4261429102,3253917153&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666
鲁定公九年时,孔子五十岁已过,到了五十一岁这一年,他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宰,负责管理中都这一城市。他在这个职位上为政一年,政绩良好,周边各个国家都效仿他的做法。之后,他升任为司空,主要掌管建设方面的事务。接着又升任为司寇,主要负责司法方面的工作。
孔子任司寇之时,参与的首个重大事件是“夹谷之会”。鲁定公十年,齐国邀请鲁国在夹谷举行会盟,孔子凭借“相”这一身份跟随鲁定公前去。“相”主要承担礼仪活动的辅助工作。夹谷处于齐鲁的边界之地。在去往夹谷之前,孔子向鲁定公提议带军队一同前往,以防出现意外情况。实际上,此次会盟的氛围极为不友好。
据《左传》记载,一说齐国欲在会盟时劫持鲁定公以获取利益。然而,此阴谋被孔子识破。齐景公遭到孔子的正言斥责,同时又顾虑到孔子的军事准备,于是便放弃了劫持鲁定公的计划。随后,孔子成功地索回了被齐国侵占的土地。
据《史记》记载,有一种说法是这次会盟是因为齐国惧怕鲁国的强大,所以希望与鲁国结好。然而,在会盟过程中,演奏了夷狄的音乐,表演了不严肃的歌舞,还有刀枪棍棒等,显得不成体统,被孔子呵斥并制止了。齐景公君臣内心感到惭愧,随后便将侵占的鲁国土地归还了。
此次会盟的具体情节不论怎样,都能确定的是,孔子刚刚开始参与事务就获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 孔子在初出茅庐之时便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这是可以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此次会盟中初出茅庐就获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 无论会盟具体情节如何,孔子初出茅庐就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这一点是确定的。 此次会盟不管具体情节如何,孔子初出茅庐就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这是可以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初出茅庐之际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此次是会盟。 此次会盟不论情节怎样,孔子初涉事务就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这是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初出茅庐时就取得了此次会盟中的重大外交成果。 无论此次会盟情节如何,孔子初露锋芒便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这是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初出茅庐的阶段就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此次是会盟的情况。 此次会盟不管具体怎样,孔子初出茅庐就赢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这是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于初出茅庐之时取得了此次会盟所带来的重大外交成果。 无论会盟情节具体如何,孔子初出茅庐便收获了重大的外交成果,这是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初出茅庐的情况下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此次是会盟之事。 此次会盟不论情节如何,孔子初出茅庐就取得了意义重大的外交成果,这是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初出茅庐之际取得了此次会盟所对应的重大外交成果。 无论会盟具体情节怎样,孔子初出茅庐就获得了重要的外交成果,这是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初出茅庐的状态下取得了此次会盟中的重要外交成果。 此次会盟不管情节如何,孔子初出茅庐就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果这一事实是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初出茅庐之时取得了与此次会盟相关的重大外交成果。 无论会盟情节具体怎样,孔子初出茅庐便取得了显著的外交成果,这是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初出茅庐的过程中取得了此次会盟所蕴含的重大外交成果。 此次会盟不论情节如何,孔子初出茅庐就取得了关乎重大的外交成果,这是确定的。 可以确定的是,孔子在初出茅庐的阶段取得了此次会盟所体现的重大外交成果。
接下来有一件大事,即“堕三都”,也称作“隳三都”。依照礼仪规定,国君以及卿大夫的城池都有其特定的规制。然而,三桓的城池却严重违反了这些规定,成为他们对抗公室的根据地。“堕三都”的意思是拆毁三桓所盘踞的城池,具体来说,就是拆除叔孙氏的郈城、季孙氏的费城以及孟孙氏的成城。
拆除郈城没有遇到阻力。
费城被公山不狃所占据,孔子派遣军队将公山不狃击败,并且拆除了费城。此过程极为凶险,据传公山不狃曾反攻至国都,弓箭甚至射到了鲁定公身旁。在这危急关头,孔子组织军队成功打败了公山不狃。
孟孙氏不愿意拆除成城。成城处于齐鲁边界,肩负着守卫边境的军事任务。鲁定公对成城进行了围困,然而终究未能将其拿下。所以,堕三都的计划只得中止。
孔子任司寇时,鲁国出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市场也做到童叟无欺,官吏更是公正勤勉。此情形引起了齐国的警惕。接着,齐国送了诸多宝马和美女给鲁国,目的是要瓦解鲁定公与季桓子治国理政的热情。这一举措效果显著,鲁定公和季桓子收下宝马与美女后,多日不理政事,渐渐疏远了孔子。
子路建议孔子离开。孔子希望再观察观察,因为鲁国即将在郊外祭天,倘若孔子能分得祭肉,那就意味着鲁定公和季桓子心中还有孔子。然而祭祀结束后,无人给孔子送肉。孔子意识到自己在鲁国已无施展才能之地,便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启了周游列国的生活。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
四、周游列国(55~67岁)
国 君:鲁定公、鲁哀公
执政者:季桓子、季康子
所谓周游列国的实际情况,并非像“周游”这个词所呈现的那样浪漫惬意。它实际上是非常艰辛的,充满了无奈,甚至还存在着危险。所谓列国,指的是当时的几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主要集中在如今的山东、河南、安徽一带。
孔子首先抵达的是卫国。卫国的政治形势较为安定,这是其一。其二,卫国有很多君子。然而,卫国国君卫灵公并不知晓孔子。他仅仅给予孔子优厚的待遇,却并未任用孔子。基于此,孔子离开了卫国。
孔子一行在匡地遭遇了围困。匡地处于卫国和晋国之间。为何匡人会围困孔子呢?其一,阳虎曾带兵侵扰过匡,匡人误将孔子师徒当作阳虎一伙。其二,孔子他们碰到了当地的叛乱。总之,孔子师徒被围困了很多天,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时刻,弟子公良儒与匡人奋力作战,这才得以脱离险境。《史记》记载孔子在匡、蒲两地分别被围困,然而经考证这是错讹的。实际上,匡和蒲应是一个地方。
孔子准备离开匡后向西前往晋国。晋国的当权者是赵简子,其在晋国的地位与鲁国的季氏相似。此时孔子听闻赵简子刚杀害了两位贤人,便不再前往西方。晋国赵简子的家臣佛肸在中牟发动叛乱并占据该地,邀请孔子前去辅佐。这种情形如同当年公山不狃叛乱时一样,孔子再次心动,然而又再次被子路劝阻。
孔子未能前往晋国,接着返回了卫国。在这期间,孔子在卫国居住了三年。卫灵公对孔子极为尊敬,然而却始终没有重用他,并且还发生了一连串让孔子感到失望的事情。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希望见到孔子,孔子只得勉强去见她。孔子对此事感到非常不快,一方面是因为南子自身品行不好,另一方面是因为被人怀疑他想要通过走后门来获得官职。所以孔子只得指着天发誓表明自己没有其他想法。
其次,卫灵公曾与南子一同乘车出行。他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而第三辆车坐着宦官。三辆车一同在大街上招摇过市。或许卫灵公并无恶意,仅仅是想表达亲近之意。然而,孔子却深感受到了侮辱。
首先,卫国内乱。其次,卫国的太子蒯聩与南子关系恶劣,他派人去刺杀南子,然而此事被南子察觉,所以蒯聩只得逃到晋国。接着,卫灵公打算讨伐蒯聩,还向孔子询问用兵之法,孔子对此事极为厌恶。随后,卫灵公离世,蒯聩的儿子辄继承了王位,成为卫出公。在此期间,蒯聩在晋国赵简子的支持下,经由鲁国的叛臣阳虎护送回国争夺王位,但被卫出公打败,被阻挡在城外。短短数年,卫国经历了两次父子之争,这让孔子非常失望。
于是孔子二度离开卫国,准备往南方去。
https://img0.baidu.com/it/u=2641312430,2847548056&fm=253&fmt=JPEG&app=120&f=JPEG?w=626&h=351
孔子行至宋国境内,于一棵大树下休憩,而后演习礼仪。不料,却遭宋国司马桓魋带人围困,缘由是孔子曾表态对其进行过批评。桓魋砍倒了那棵树,还威胁要杀害孔子。孔子及其徒弟只得换上便装,迅速逃离了宋国。
孔子离开宋国后到达陈国,陈湣公对孔子很敬重。然而,陈国既小又弱,陈湣公也不是雄才大略的君主,只是时常向孔子询问一些历史掌故。孔子觉得在陈国很难有所作为,于是再次启程前往楚国。此时孔子已经六十多岁了。
从陈国前往楚国,途中需经过一些小国,这些小国处于吴楚之间,长久以来一直遭受着战乱的侵扰。孔子一行人在陈蔡两国之间遭遇了乱兵的围困,以至于陷入了断粮的困境,当时的形势极其危急。孔子的弟子们当中,有的已经变得慌乱起来,然而孔子依然给弟子们讲授学问,依然在弹琴、唱歌,神态从容,谈笑如常。
弟子子贡进行交涉,楚国派兵护送孔子抵达负函。负函处于楚国的边境。孔子在此与曾担任叶地长官的楚国大臣沈诸梁会面,所以沈诸梁被称作叶公。叶公向孔子询问了诸多关于为政治国的问题。据传楚昭王想要起用孔子,然而楚国的贵族觉得孔子门下人才众多,会对楚国有威胁,因此昭王不再有起用孔子的念头。
孔子再次回到卫国,此乃三入卫国。彼时卫国大致安定,孔子的弟子有许多在卫国为官,卫出公时常向孔子咨询治国之法,孔子依然坚定地推行整顿礼制的主张,他称若自己为政,首要之事是“正名”,即整顿名目,使礼仪得以理顺。
孔子在卫国居住了数年。鲁国的执政者季康子派人前来邀请孔子返回鲁国。这是因为发生了两场战争。
一是吴鲁之间的战争。吴国的势力逐渐变得强大,对鲁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在鲁哀公七年的时候,吴国与鲁国举行了会盟,吴国要求鲁国拿出献礼,鲁国无奈之下只得照办。接着,吴国又要求季康子前去拜见吴国的太宰嚭,季康子心中十分恐惧,只好请子贡前去进行周旋。子贡是一位非常擅长外交的人,他确实使季康子摆脱了困境。到了第二年,吴国对鲁国发动了进攻,幸亏有七百名勇士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在这些勇士当中就有孔子的弟子有若。这次战争过后,季康子意识到了孔门弟子的价值。接着,他便派人前往卫国,邀请孔子的弟子冉有回到鲁国做官。
一是齐鲁战争。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入侵,鲁国三桓的军队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抵挡,然而只有冉有所统率的那一支部队取得了胜利。接着,季康子询问冉有:“你的军事才能究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呢,还是天生就具备的呢?”冉有回答道:“是从孔子那里学习得来的。”随后,季康子打算邀请孔子返回鲁国。
五、暮年返鲁(68~72岁)
国 君:鲁哀公
执政者:季康子
公元前 484 年,孔子历经了十四年的漂泊生涯。之后,他回到了家乡鲁国。这一年,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
鲁国的国君是鲁哀公,季氏的执政者是季康子。他们给予孔子国老的地位,时常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并且任用了许多孔门弟子。然而,执政者似乎仅仅看重孔子师徒的事务才能,并未采纳孔子的政治构想。季氏意欲讨伐颛臾,独揽大权,孔子严厉地斥责了身为季氏家臣的冉有,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又如齐国的陈氏杀害君主、篡夺政权,孔子建议鲁哀公和季氏去讨伐他,但却遭到推脱和拒绝,这让孔子感到很无奈。
孔子晚年在鲁,其主要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文化教育上。
孔子广收门徒,有“门下三千,贤者七十二”的说法。他的门徒中比较有名的有子游、子夏、曾参、子张等。孔子教学时,以“文、行、忠、信”为根本,既教授典籍方面的学问,又教授礼仪和德行方面的内容,从修身开始进而涉及为政,教学内容十分广博。并且他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事情进行设教,教学方式灵活且生动。孔子还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只要有求学的诚心,他都愿意教授。这些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在大江南北都有分布。他们有的传道,有的出仕。历经了数代的时间,逐渐形成了一个繁盛的儒家学派。
一方面,孔子对上古流传的典籍进行了整理。《史记》有记载,孔子整理了古代的史书《尚书》,这样上古的史事就得以流传下来;他把《诗经》删定成三百零五首,并且为其配乐,让它合乎礼仪;同时,他还整理了鲁国的史料,创作了史书《春秋》,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孔子在《春秋》里用微妙的笔法来阐明政治道义,隐晦地对古今君臣进行褒贬,这使得后来的乱臣贼子心生惧怕。同时,孔子还精心研究《周易》,并且为《周易》创作了十篇阐释性的文章,把这些文章称作“十翼”,也叫做《易传》。
孔子晚年遭受一连串的打击,令其哀痛不已乃至绝望。
孔子六十九岁时,儿子孔鲤离开了人世;七十一岁时,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也离世了;七十二岁时,子路在卫国因内乱而丧命。
一是“西狩获麟”事件。鲁哀公十四年,鲁哀公同大臣们开展打猎活动,在此过程中捕获了一只异兽。这只异兽经孔子鉴别,被认定为是一只麒麟。麒麟向来被视为瑞兽,通常会在太平盛世出现,然而当时却是乱世。孔子那时正在撰写《春秋》,当他看到这只生不逢时的麒麟后,便将其与自己的处境联系起来,担心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随后便心灰意冷,从此不再续写《春秋》。
六、孔子去世(73岁)
鲁哀公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 479 年。这一年的春天,孔子身患重病。他为自己的理想终究未能实现而感伤,于是悲伤地唱起歌来:“泰山将要倒塌啦。”“屋梁将要折断啦。”“哲人将要凋零啦!”边唱边流下了眼泪。接着,孔子梦见自己坐在房前两根楹柱之间接受祭奠,由此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七天之后,孔子离世,享年七十三岁。
孔子逝世后,被葬在曲阜城北的泗水边上。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其中有许多弟子居住在孔子的陵寝旁边。三年过后,子贡依然恋恋不舍,又过了三年才离去。
孔子生前未受重用,然而死后却备受敬仰。他的弟子以及鲁国仰慕他的人,有百余家在孔墓附近安家。鲁哀公亲自撰写诔文前往吊唁,还把孔子的故宅改成了庙宇,让孔子世世代代都能享受祭祀。鲁地的儒生常常在孔墓举行礼仪活动。后来,刘邦在争夺天下攻打曲阜时,城中的儒生仍在弹琴吟诗,演习礼乐,其流风余韵竟能延续到如此地步!
页:
[1]